常在河堤边闲走,看到巍巍庞然的大画舫船抵浪而行,我想起散遍河道的大大小小的木船。
水乡船多,过去多是木船,摆渡的渡船,放鸭的鸭船,住家的渔船,捕鱼的老鸦船,还有那小巧的乌篷船,远处飘荡而来的帆船,大大小小,形形色色。
渡船在乡间随处可见,信步在乡间的纤陌小道,看田野里成熟的庄稼,遍地的茅草,突然一条不大的河挡住你的去路。抬眼看,一条缆绳系在河的两端,自在的小渡船,依在缆绳旁边。走过去,跳上船,拖着缆绳,悠悠荡荡,就到了岸的这边。俗话说 “隔河千里远”,把千里远拉近的就是渡船了。
鸭船,比大桶大不了多少,不过比大桶稍长,放鸭的老人抓着篙子,坐在船头,悠闲地看着一趟鸭子在水中觅食,鸭子有的朝水中扎猛子,有的呆在岸边抖着头梳理羽毛。碰上下雨天,鸭子似淘气的玩童,在雨中乱窜,披箬戴笠的鸭翁,撑着小船,舞着篙子,东拦西堵。
住家的渔船,中间盖着篷子,两头露出桐油色的甲板,甲板下养着鱼。渔家的孩子常在船头甲板上嘻闹。碰到有人买鱼,主人翻开甲板,拿个网篓一捞,活蹦乱跳的鱼儿就出来了。有时,几家渔船一起在大河里拉网,大网圈成一个很大的圈,几个人在岸边纤夫般拉着,网越来越小,鱼儿在水中跳跃,煞是活跃。现在大渔船很少看到了,拉网更是难得一见。
两头翘翘的老鸦船,两旁竖着几个杆子,杆子上支着一根木棍,似电影院里排着的座位,一二十个老鸦 (学名鸬鹚)用爪子抓住木棍蹲在上面,或两个挤在一起,或一个独占一位,渔人划着桨,小船儿翘起头儿随着桨的摆动朝前一冲一落,而老鸦站得稳稳当当,不时用长长的铁嘴巴梳理羽毛,好一幅悠悠自得的水墨图啊!
乌篷船,中间船舱盖着篷子,船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中间嵌夹箬。活像中间弄了一个“半圆”,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绍兴方言“黑”叫“乌”,乌篷船由此而得名。。乌篷船双桨快速划动时就似一只掠过水面的大鸟。
小木船的制作,在我印象中,老木匠用斧头、锯子、刨子、制成一个个木梁和一块块木板,用竹篙削成两头尖尖的竹钉,把一块一块的木板连到一起,拿斧头敲实,再用一个个铁钉或钉或铰,连了起来。经过多日的劳作,一条小木船就造成了,油上好的桐油,在太阳下晒几个日子,然后择个吉日,放个鞭炮,船下水了。农闲时,木匠师傅把旧船拉上岸,支在大作凳上,擦洗干净,用油灰和着麻丝,堵住洞眼,塞住稀了的船缝,再刷上两遍桐油,保养一下,旧船换新颜了。
儿时下河游泳,常把小木船的船桩一拔,边游边推,到了河中央,爬到船上,用脚丫晃动推动船行,脚拍打水面溅起一堆堆白花,船儿缓缓地前移,便是一幅游童戏船图。乡间放牛,有时让牛下河拖着船儿前行,不用篙子,用手拉着牛绳,我们坐在船头,听潺潺的水流,看水中摇摆的水草,那种惬意,那种舒适,至今未忘。
岁月悠悠,木船渐渐少了,偶尔看到一两个打渔的小木船在水面摇曳,一种遥远的、淳朴的、自然的味道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