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多数地区的城镇化都在加速,城市扩张需要的土地愈来愈多。土地,是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关乎粮食安全、经济安全,也关乎社会安全。当前因征地拆迁而起的社会冲突时有发生。
为了应对这一棘手的问题,不少地方主动开展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土地征收前,就对其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就其中的风险点展开分析与评估,并作出科学预测,进而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有效规避、预防、控制土地征收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科学评估,做好风险防范和调控工作,是保证土地征收项目顺利进行、区域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既要合法合理,又要可行可控
各地制定的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其评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征地政策和征地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上。
合法性评估:集体土地征收的实施部门是否有相应的职权,并在权限范围内实施;征收事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划,是否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实施,是否依法进行公示、听证以及征求公众意见等等。
合理性评估:征收事项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符合大多数群众根本利益;是否做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有没有广泛地宣传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并且为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和支持;是否保持了相关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统一性;是否兼顾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
可行性评估:征收事项是否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对需要举行听证或群众要求进行听证的事项是否履行了听证程序;是否具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出台、实施的时机是否成熟;实施方案是否周密。
可控性评估: 征收事项是否会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攀比;是否存在群众上访、社会负面舆论、媒体恶意炒作等公共安全隐患;针对可能出现的社会不稳定事件是否有相应的预警措施、应急处置预案和对策措施;可能出现的社会不稳定事件是否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完备的程序,须科学性、公平性与民生关怀并重
评估过程一般包括确定评估事项、制定工作方案、广泛公示、信息采集、风险评估、风险预测和风险化解等七项程序。
在评估的事项、工作方案确定后,宣传公示和信息采集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征地的社会稳定风险源于广大受影响群体和相关利益群体,只有广泛宣传、公示,才能多方收集公众意见,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这是全面排查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的前提。在这一阶段,实施主体会通过公告、媒体、网络、通报会等各种形式,让相关群体充分了解征收事项的基本情况、法律依据、相关政策、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等。
在实践中,信息采集指的是对土地征收基本情况和利益相关者分别开展调查。前者包括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实施社会影响及影响区域、土地征收实施方案、土地征收实施机构、土地征收实施管理、土地征收维稳机制等;后者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界定和分析。
建设项目实施的社会影响,应当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门别类采集。有利影响包括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用地空间、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区城市化进程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等;不利影响则包括减少耕地、破坏生产生活设施、被征地人员被迫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等。采集工作通常通过问卷、座谈会、访谈、文献查阅和实地观察等多种途径推进。
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用地单位、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被征地拆迁人员和外围群众(征收土地的承租人、继承人和被征收土地周边居民)。调查应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低收入人群和生活困难人群。
在广泛宣传公示和充分采集信息后,应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风险评估等级。具体的技术步骤是:先确定评估指标体系,而后确定因素、因子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算出因素、因子得分,得出风险等级 。
风险预测,主要是预测来自被征收人的风险,既应当注意失去土地和房屋、失去公共财产、失业、被边缘化、社会网络割裂、文化破坏等共性风险;也不能忽视政策风险、征收补偿安置方案风险、征收过程风险、征收后风险和外延风险等个性风险。
应当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其诱发因素、风险涉及人员的数量和范围,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如:加强政策解释宣传、调整完善实施方案、落实补偿资金和安置房源、保证群众申诉渠道畅通等等,并明确各项措施的责任主体以及协作单位,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风险化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