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2016年10月工作时开始接触东南亚电商,那时个接触的电商平台不是Lazada,也不是Shopee,而是马来西亚的11street。那时马来排名的是Lazada,第二名是11Street,Shopee那会还没有什么动静。
那会Shopee度低到什么程度?
举个例子,在《全球电商进化史》这本2018年8月出版的书中,整个东南亚电商篇章都完全没有提及到Shopee。
2017年4月我看到Shopee上升得很快,跟公司提议可以尝试,老板觉得此时我们已经是11steet上穆斯林服饰类目的Top1,继续复制开新类目的店铺就好,不要去搞什么新小平台。
于是我从公司离职,因为支持个人开店先做了新加坡Ezbuy,一边着手申请营业执照准备做Shopee。没料到Ezbuy比原来预期的要好做得多,很快就做到了类目的KA卖家,我一直拖到11月左右才开始准备做虾皮。
记得刚开完店接到平台任务要在3天(或7天)上传至少100款产品或200个SKU,一直拖延到后,我通宵手动地一个个从后台上完。
17年末阿里封杀了Ezbuy,Ezbuy的CEO何健还写了一封公开信,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算是顺利从Ezbuy过渡到Shopee上,也在18年1月左右申请到Lazada店铺,不过依旧运营Shopee为主。
2018年4,阿里完成全资收购Lazada,开始了为期8个月的停止招商以及优化(关店与下架)平台店铺与产品,准备往品牌化Lazmall发展。因为停止入驻的关系,市场上关于Lazada的店铺价格还炒到上万元。
我记得身边一个卖家朋友的Lazada店铺,从十几万SKU被删除到剩下两三千个,而此时的Shopee仍在不断鼓励铺货上产品,甚至还做了在期限内上新到一定数量就送广告金的机制。
Shopee这么做是忌惮于Lazada背后的阿里系有海量的货源,的“淘宝”,精品品牌的“天猫”,货源集中池“1688”。听说在Lazada开始灰度测试天猫和淘宝商品自动同步到Lazada时,Shopee内部还一度非常紧张。
从这个角度便可以理解为什么Shopee一直要求商家铺货,毕竟没有Lazada这么多资源,只能通过定“KPI”的方式要求商家蚂蚁搬家,从阿里系的平台把产品一个个搬到自己平台上。
Shopee的“铺”不仅体现在鼓励商家上架产品上,在国内商家端几乎每个月都有好几场线上线下不同规模的招商会,而Lazada一年几乎只有一场,门槛也比Shopee要高得多。
说件真事,到目前为止加我的Shopee招商经理有十多个,而Lazada只有一个。
从接触上看Shopee的经理更年轻、热情,不少人和我私下成为朋友;而Lazada的则更成熟、理智和冷漠,也有商家朋友长途跋涉去到阿里中心见小二,被对方以开会为由让她站在门口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