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还从与会的跨境电商企业了解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实施,将促进跨境电商商品类目调整和优化,电器、美妆、轻奢等是其重点布局的领域,国内消费者有望收获更多红包。
顶层设计逐渐成型
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我国进口跨境电商市场快速成长,一些问题逐渐暴露,政策上的空白也给行业带来了不确定性。面对这一情况,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快了步伐。
1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和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政策并扩大适用范围,扩大开放更大激发消费潜力;部署推进物流枢纽布局建设,促进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在此之前,业内呼吁已久的《电子商务法》于8月31日正式落地。《电子商务法》作为我国电商领域首部综合性法律,聚焦5大电商热点问题,跨境电商便是其中之一。
“《电子商务法》为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商务部综合司副巡视员杨涛在“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监管体系逐步健全,通关效率、贸易便利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张力指出,我国在跨境电商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等标准化建设和监管措施方面先行先试,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破解跨境电商发展当中的难题,已经初步形成一套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框架。
除了顶层设计的建立,今年以来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7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跨境电商在更大范围发展,再添22个新军,并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至此,全国共有3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
“一方面,多部委屡次表态支持跨境电商新型业态发展、积极引导跨境电商运营的规范化,近几年在全国各地陆续推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并且通过多项政策减少行政干预、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跨境支付、国际物流、互联网技术等配套措施构成了跨境电商顺利开展的基础。”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分析师张周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第三方支付技术的推出大大提升了跨境清算的效率,海外仓、保税仓等多层次物流网络的构建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配送需求,这些基础配套的发展成就了跨境电商的高增速。
引导消费回流
商务部数据显示,初步估算,目前我国居民一年去境外购物消费大约2000亿美元,购物清单包括商品、日用消费品等。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8年中国进口跨境电商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18全年中国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9000亿元,同比增长26.7%;预计到2018年底用户数量将达8800万人。
面对万亿级的跨境消费需求,跨境电商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采购数据显示,各大电商平台拟采购金额已超16000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认为,整合全球商品流通供应链资源的跨境电商平台,在刺激我国居民内需、扩大有效进口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国在相关政策方面的加快推进,对这些平台的规范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满足需求,促进消费回流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