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快乐是覆盖男女老少的?回答是:有的!
你有没有发现,不论你去哪一座城市,走在一条灯红酒绿的街道上,总有一家面积不大但装潢简洁明亮的修脚小店。刚有客人出来了,又有新的顾客来了,透过玻璃门望去,有年轻人、老人、小孩,里面坐得满满当当的。
修脚小店,比街上任何一家服务类门店更为刚需。比理发店的回客周期短、性强,头发是可以在家洗剪吹,用刀片修脚不是人人都会;比美甲、美容店覆盖人群广,脚上的问题男女老少都需要解决。不同于大型高端足浴会所,修脚小店客单价更低,驻扎区域更多元,目标客群更广泛。
人均几十块、面积几十平的修脚小店又如何掀起百亿市场的波涛呢?
01
追溯修脚的源远流长
这就不得不说说“修脚”产业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既然有专门治脚的人,那就肯定是先有“脚上的病”,值得一提的是“脚气”这种足病。早在尧舜禹时期,聪明机智的炎黄子孙就找到治疗脚气好的方法:光脚。虽是光脚生活,但长期奔波捕猎锻炼,使得他们有了极强的身体素质和免疫能力,“脚气”也就无从生存。之后人类文明化进程加快,也就有了“履”的出现,从皇帝到臣子,记载道“用革造扉、用皮造履”,大家开始穿鞋了,由此捂脚出汗、摩擦成老茧等问题也就慢慢出现。
其实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就发现,商朝时已经有了“足病”的记载。相传在商代即有周文王患甲病,有一个叫“冶公”的人用“方扁铲”将其治愈。隋朝《诸病源候论》中已有胼胝和肉刺(鸡眼)的记载。到了清代,由于重视了“整足”,修脚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名不见经传的修脚师可不是做简简单单剪个脚趾甲的活儿。由于古代特殊的服饰和习惯,男性黄袍马褂、高筒朝靴,女子裹足三寸金莲,是很容易得各式各样的脚病,这就要求修脚师还有的诊断知识和高超的技术。
古语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中医上认为脚是人体第二心脏和精气之源。在中华文明演变的千百年来,修脚作为中医文化的一支分流,中国人对其文化认同感早已深入血脉。直至,修脚和中医的针灸、按摩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