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好拿,但那时候超市存在一个痛点,没有足够多可以开超市的物业,扩张受到限制。中国物业开始有了大的供量是2008年的四万亿开始,根据建设周期差不多在2011年后陆续出炉。
供需失衡。某三线城市一个物业出炉,十几家企业来围猎,租金拱到100元一平。为什么能拱那么高,因为那时候这个租金真能赚钱,风投可没时间等你慢慢发展,人家要上市才能变现,才能对后面的金主交代。
现在超市租金什么情况,以北京华联为例,其华北区含北京租金均值才35元,坪效高的西南区租金均值20元一平。
物业的供给不足到过剩,超市租金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还不如之前。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关旧店开新店的替换现象。
这种替换对于超市是良性的,从老破旧搬到新房子,心情都舒畅了;对于发展商就得重新招租找出路。
02
品牌超市的失落
目前,比较刺激眼球的是纷纷产生不适应性,面临被逆淘汰,而此前是旗帜。
这与之前相对太顺利有关。的发展基本上是企业家一人之力托起来的,其他人都是配角。当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言堂企业变成企业大的掣肘。
批开商场的人都是敢闯敢干的人,那个时候需求端井喷,你敢开店,能够拿到货,就是赢家。比如卖电视,闯广东的人,只要不是太倒霉,都发家了。
后来国内制造业发展起来,供给不是问题了,渠道不足成为社会痛点。只要有规模,能卖,你就是大佬。话语权从制造端转向渠道端,商场只要能够大幅压低进价,在市场上猛打价格战,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