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品牌而言,当下从东南亚市场进行国际化起步难度并不高。
洛克兄弟创始人史江浩分享称,“海外商品进入东南亚本土的门槛相对欧美来说是更低,包括公司资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方面没有成熟市场那么高的要求。”同样,由于本土商品品类、数量较少,当地消费者对海外商品的接受度及容忍度也较高。
箱包品牌David Jones Paris在尚未进入东南亚市场之前,就有不少小型批发商从工厂进货再售往东南亚,“当地消费者相对而言也非常友善,只要能为他们提供期望中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品牌就能立足。”
目前,当地电商流量主要集中在Lazada、Shopee以及新兴的TikTok等头部平台上,社交电商还处在起步阶段。LazMall产品负责人Tony认为:“流量对品牌建立十分重要,东南亚普通商家当下还必须依平台流量,品牌则需要两条腿走路,平台流量及自己的渠道,比如私域流量、社交媒体。”
东南亚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逐渐向电商发达市场靠拢。以购物信息获取为例,相较于以往口口相传、传单、在搜索网站搜索等办法,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直接通过电商平台搜索商品。
据Lazada今年9月新发布的《转型中的东南亚:从发现到履约》报告,57%的东南亚消费者直接通过电商平台搜索商品,会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和谷歌搜索产品的购物者占比分别为50%和40%。
虽然市场看上去“蓝海”一片,但要指出来的是,对于建立品牌来说,东南亚还存在电商渗透率低、购买力有限、个别国家政策不稳定等问题。
2020年,东南亚六国电子商务平均渗透率为6.5%,低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D)数据显示的全球平均水平19%
东南亚消费者相对有限的购买力也是一度让众多品牌保持观望的重要原因。以东南亚(除新加坡)工资高的越南为例,普通消费者月薪在2000-2500元,而在柬埔寨,月薪仅在1000-2000元。
Tony也提到:“从数据来看,东南亚电商消费群体非常年轻。以美妆类目为例,东南亚六个国家,80%以上的消费者在35岁以下,当中又有一半是Generation Z群体。这带来直接的影响之一当然是消费能力没那么强,但反而也能说明东南亚电商的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