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下的隐忧
蔚来近几年将保持高开高打。一方面,明年会进一步优化蔚来品牌的阵容,“866”全部切换到NT2平台,同时推出更多新车,另一方面,蔚来也在酝酿更多品牌及更多车型。
36氪此前曾报道,在蔚来、阿尔卑斯外,蔚来正计划推出第三个汽车品牌,用以覆盖2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李斌在此次财报会上默认了第三品牌的计划,并表示会积极规划。
电动汽车发展至今,早已不再是小众选择,像燃油车一样提供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是更全面的法门。但是,不同价格区间的用户,对产品、技术、品牌的要求不尽相同,蔚来正尝试进行更细致的区分。
但激进的产品迭代和品牌布局下,研发压力陡增。去年四季度以来,蔚来的研发支出就提升了一个水平,从原来的12亿元上涨到18亿元,今年第二季度更是达到了21.5亿元,研发费用率两年以来再次拉到20%以上。
庞杂的研发布局,对蔚来的体系建设和产出效率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智能驾驶为例,经历2019年的资金泥潭,蔚来在2020年中,开始切换全栈自研方案,如今二代平台车型已经交付,但配套的智能驾驶系统NAD则迟迟未发,而在2021年初切换智能驾驶自研的理想汽车,不仅已经交付NOA功能,且也在理想L9新车上搭载。
36氪此前曾报道,蔚来的研发团队不可谓不庞大,整合前的上海的AS(智能驾驶系统)团队和北京的AA(智能驾驶算法)团队均已接近400人,超过大部分行业选手。但产出效率,并未拉开明显差距。
同样的情况也体现在蔚来的座舱产品上,以语音交互为例,从不少行业评测的反馈来看,蔚来的体验逊于同航道选手。据36氪了解,蔚来已经从小鹏汽车和阿里达摩院挖来多位语音产品和技术高管,开始追赶进度。
组织和分工不断变阵,是不能忽视的原因。据36氪了解,去年,小鹏汽车推出代客泊车功能后,蔚来上海团队也很快就在旧平台上做出了demo(样品),但是由于北京和上海的团队重新分工,终这一产品未能推出。而今年一季度,富有量产经验的智能驾驶系统负责人章健勇离职,这对蔚来NAD的交付将产生什么影响,还未可知。
此外,去年蔚来曾高调发布150kWh的半固态电池,这被视为蔚来提升续航里程的利器,据称搭载这一电池的ET7车型续航将达到1000公里,但如今ET7已经交付,半固态电池却偏离了原先年底的交付节点,李斌坦言要“晚几个月才能上车”。
要知道,这个背景还是,蔚来掌舵人李斌为了追赶研发进度,亲自下场统筹研发业务——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有10位研发负责人向其直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