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的成立,不仅推动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其率先达峰,还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在碳市场上,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也获得收益。
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是利用市场机制控排、减排温室气体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碳 交 易机制为排放实体提供了以成本效益zui优的方式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可能途径,将推动全社会实现减碳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随着全国碳市场启动,在政策红利下,核电、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细分领域及整体产业链都将受益。环保服务及碳消耗板块必将受到带动。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在其全产业链上的制造端、运营端企业将从中受益。在绿色建 筑方面,上游的新型建材到建 筑建造环节将产生机会。
围绕碳市场提供碳排查、碳核算以及碳减排方案制定与咨询等服务行业也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四川拥有丰富的绿色水电资源,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等地光照资源丰富,适合建设光伏电站。在这些山地地区,风力资源也非常丰富。
利用好这些资源,四川及川企完全有条件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碳中和道路的前列。
据全国碳市场相关规则,控排企业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理论上全国碳市场对CCER的需求量可达到2亿吨,目前市场上的存量CCER低于5000万吨,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面对多变的环境气候挑战、迫近的净零排放目标,传统的造林营林模式、停滞不前的监测管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我国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如何从旧有形式中探索形成能突破当下掣肘的新型林业碳汇经营管理模式是我国在碳汇建设方面的当务之急。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以此维护综合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环境资源发展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通过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划定范围,能使我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等核心区域得到很好的保护。对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区应当加大治理力度,推进自然资源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
《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要求对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综合治理、综合管控、分类实施。生态安全屏障是防止自然资源被破坏的第 一道防线,应不断加强对重点功能区的规划和管理,以生态补偿机制为基本抓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绿皮书指出,目前,在我国全力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过程当中,暴露出一系列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相关问题,如森林碳汇价值化渠道缺失阻碍碳汇造林营林工作进程、传统造林方式严重干扰土壤使森林反成碳源、忽视森林经营性碳汇功能制约新造林行使碳汇职能、缺乏明确的碳汇计量基线情景标准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难以量化等。面对上述情景,我们需要加强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并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制定区域碳汇交易市场森林碳汇准入机制并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体系、建立地方林业部门常态化培训制度并树立全生态系统固碳意识。在建立碳市场交易体系和搭建碳产品价值实现平台的过程中,应及时更新营林主体观念、扩宽碳汇林业融资渠道,并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提高过程监督效用,尽快建立健全碳汇市场,以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国际市场中争取经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