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厂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包括沉淀池的排泥水和滤池的反冲洗水,约占水厂供水量的3%~10%,目前对于这部分生产废水或直接排放或经过处理后再回用。有研究表明,这些废水中富集了大量的天然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直接回用可能对后续水处理工艺水质带来影响。但同时这些废水中还含有大量脱稳颗粒、聚合胶体及未反应的混凝剂,合理回用生产废水可提高混凝效果。
本文通过混凝搅拌小试试验,在不同回流比及混凝剂投加量下,研究了砂滤池反冲洗废水直接回用对出水水质的影响,考察了滤池反冲洗废水直接回用强化混凝的效果,为水厂的给水工艺改造和成本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该水厂以砂滤池滤后水为反冲洗用水,反冲洗过程包括气冲、气水混冲和水冲三个阶段。其中滤池反冲洗周期为38h,气冲时间4min,强度为20.5L/(m2·s);气水混冲时间6min,气冲强度为20.5L/(m2·s),水冲强度为5L/(m2·s);水冲时间4min,水冲强度为5L/(m2·s),在水冲阶段设表面扫洗,扫洗强度约为1.3~2.6L/(m2·s)。
试验在12月进行,水厂所用混凝剂为液体聚氯化铝(PAC),试验期间PAC的投加量为10~15mg/L。
1.2 试验方法
取滤池反冲洗过程中气水混冲阶段的废水和原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作为试验原水进行混凝搅拌试验。试验期间水厂原水、滤池反冲洗气水混冲阶段废水的水质见表1。
反冲废水的浊度接近700NTU,远远高于原水浊度,原因是在滤池反冲洗的气水混冲阶段,截留在滤层中的杂质在气、水作用下被大量带出,从而增加了水中浊度。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进水回流比的增加,各进水的浊度也随之增加,但是通过混凝沉淀后,出水浊度均明显降低,且在相同PAC投加量下,随着进水回流比的增加,出水浊度反而不断减小,说明直接回用反冲废水能够实现强化混凝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回用生产废水实现强化混凝效果的机理主要在于其化学作用及物理作用,其中化学作用是指由于回用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金属氢氧化物脱稳胶体颗粒,使废水中的胶体表面所带电荷改变,产生静电吸附及电性中和作用。而物理作用在于增加了原水中的胶体浓度,由混凝动力学可知,这可大大增加颗粒碰撞的几率,使胶体易于凝聚,从而实现强化混凝的作用。
试验中针对三种不同PAC投加量的混凝沉淀出水浊度进行了研究。从提高水质方面考虑,若以混凝沉淀出水浊度在1NTU时认为浊度达标,在不回用反冲废水的情况下,需要投加21mg/LPAC才能使出水浊度低于1NTU,大大提高了水厂的运行成本。而在直接回用滤池反冲废水后,由于浊度的去除效果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得到加强,在10%的回流比下,投加9mg/L的PAC已经可以使出水浊度在1NTU左右,大大减少了混凝剂的投加量,在节约水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提高混凝沉淀后出水浊度的去除率。
2.2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按照回流比为0、2%、5%、10%将反冲废水与原水混合后分别投加9、15、21mg/LPAC进行混凝搅拌试验,取各混合水样及混凝沉淀后各试验杯中上清液测定其TOC和CODMn,结果如图3、图4所示。
石油炼制是以原油为主要加工原料,生产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乙烯、丙烯、丁烯、苯、甲苯、二甲苯等石化产品的综合生产过程。据统计,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平均每吨原油加工新水耗量为1.08吨,在废水治理方面,为国家重点监控的行业。炼油废水由于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并且经常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可生化性差,成为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国内多数炼油厂采用隔油、气浮、生化为主的"老三套"处理工艺或衍生出的工艺来处理这类废水。
由于国内炼油企业主要为国企为主,历史均比较悠久,在废水处理方面,不论硬件还是软件,随着时代的发展,环保要求的提高,均存在一些瑕疵,比如抗冲击能力不足、预处理能力有限等。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是在现有的废水处理系统中加入具有特定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种,从而增强废水处理系统的能力的技术。两者相结合,在不升级硬件的前提下,生物强化技术能够完美的应用到国内炼油企业的废水处理系统中。
1、炼油废水处理系统概况
山东某炼油企业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规模300m3/h,实际处理250m3/h,采用工艺:原水→格栅→调节池→隔油池→涡凹气浮→A/O→二沉池→BAF→达标排放。在2017年3月份,出现一次上游生产检修,排入一股非常规废水到污水处理厂,根据质检中心提供的数据,发现3月中旬气浮出水硫化物明显高于以往,高达到113.4mg/L,同时,隔油池出现油渣泄漏的现象,导致好氧池大量泡沫,污泥浓度升高等问题。造成该污水处理系统,二沉池氨氮数据直线上升,硝化系统趋于崩溃,二沉池出水浑浊,在原水COD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出水COD升高。根据以往经验,一旦出现上游异常导致的污水处理系统异常时,采取的措施包括:
(1)查找根源,切断事故水。
(2)大量排泥,把受冲击的污泥排出系统,再接种类似行业活性污泥。
(3)调整营养比例,提高新的活性污泥繁殖速度。
以上措施通常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活性污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