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爷在台湾,受到普遍崇拜的神祗,当数土地神。无论是城镇的街头巷尾,或是在乡村的田头田尾,都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土地神庙。在台湾众多的神灵中,土地神是个小神,掌管一小块地方,如一区、一里、一村、一邻之杂事。土地神崇拜源自我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以前为天子诸侯祭拜的“社稷”。“社”就是土神,“稷”就是谷神。在古文记载中,对之的称谓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正规的称呼则是“福德正神”,在台湾汉族民间多称之为土地公、伯公、福德爷等。在城镇及寺庙多用“福德正神”刻于木牌或石牌上,社稷神原是土神、谷神。后来逐渐人格化,成了“人格神”。在郊野及墓地则惯用“后土”。关于人格化土地公的来历,传说的是一位心肠善良、温厚笃实、乐于助人的形象。根据这形象雕刻出来土地公神像,是一位白须、白发、笑容可掬、福态吉祥的老人,似古时地方员外的打扮,头戴帽,帽檐两条布须下垂抵肩。一般穿着是普通便服,面庞圆而丰盈,两眼微眯,露出慈祥的笑容。有些土地公神像边还会塑着一只老虎相伴,据说这老虎也能为民除害。在台湾汉族民间,对土地公神祭拜的信念,也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而渐渐转移。现在,它不仅是农人祭拜的神,由于它还能使农人致富,因而渐渐转化为“财神”,于是,矿业、渔业、商业及金融业者,也都祭祀土地公,祈望能发财赚钱。司掌土地的神,也就兼职财神爷,为各阶层人士所普遍祭拜。台湾的土地庙有极大的,气派堂皇。也有极小的,只有四片石片,一片作顶,三片做墙,也可作为土地庙。有的甚至没有屋住,只在一棵树下,摆上香炉供奉,或在一块石头上,画道符或贴个“春”字即是代表土地神。也有的干脆将土地公请进家里祭拜,谓之“私祭”。在客籍地区,称土地庙为“伯公庙”或“伯公亭”。供奉土地公的方式,原则上是用一块石头或木牌当作香位,上书“福德正神香位”。有的则再供奉塑像。古老的伯公府,保存着浓厚的中原客家特色,多数用石块凿砌而成,屋前有小石桌。小屋的正对面,围墙边另有一座小屋,称为“天神爷”(即天官)。伯公庙右侧不远,再盖一间更小的小屋,置有一个石制香炉,称为“好兄弟”。天官、土地庙、好兄弟三间小屋,正好代表中国古代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这一信仰崇拜习俗,源远流长,意义深远。土地公的诞辰是农历二月初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