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正义堂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康养服务于一体中药科技型产业公司,公司主营脐疗产品、医用冷敷贴等骨科儿科外用产品。产品有草本滴剂、各类护眼液、鼻炎夹、各类膏药、膏剂、喷剂、乳剂、护眼露、穴位压力刺激贴、导光凝胶、退热贴等外用产品的OEM定制贴牌代加工。
资质齐全,械字号、消字号、健字号、企业标准号等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
山东正义堂药业拥有业内专业的脐疗贴剂产品生产技术,将现代先进生产技艺结合传统中医理论。
一、什么是中医芳香疗法
中医芳香疗法是融合中医理论(整体观、辨证论治、经络学说)与天然芳香植物药性的传统疗法,通过吸入、外用或穴位刺激等方式,利用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调节人体气机、祛邪扶正,达到防治疾病和养生的目的。它通常涉及使用具有挥发性的中药,通过吸入或外用的方式,来调整气血、祛邪通窍。而鼻炎在中医里属于“鼻渊”、“鼻鼽”等范畴,多与风邪、寒热、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二、中医芳香疗中医理论基础
l 芳香化浊:通过辛香走窜的药性驱散体内外邪(如风、寒、湿、热)。
l 通窍开闭:刺激鼻窍、皮肤等孔窍,改善气血循环。
l 调和脏腑:精油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肺、脾、肝等脏腑功能。
三、中医芳香疗现在医学解释
l 挥发性成分(如萜烯类、酯类)通过嗅觉神经传递至大脑边缘系统,影响情绪与生理功能。
l 透皮吸收:精油分子经皮肤渗透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抗炎、抗菌、调节免疫等作用。
四、鼻炎夹常用中药成份
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艾叶、川芎、细辛、冰片等
1. 辛夷
l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l 作用:散风寒、通鼻窍,主治鼻塞流涕。
l 应用:煎煮后熏鼻,或研粉制成香囊。
2. 苍耳子
l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经。
l 作用:祛风除湿、通窍止痛,用于鼻塞头痛。
l 注意:有小毒,需炮制后使用,不可内服过量。
3. 白芷
l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l 作用:散寒通窍、祛风止痛,缓解鼻塞、前额痛。
4. 薄荷
l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l 作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适合风热型鼻炎(黄涕、咽干)。
5. 艾叶
l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l 作用:温经散寒,熏蒸可缓解过敏性鼻炎。
6. 其他:川芎、细辛、冰片等。
五、中医芳香疗法治疗鼻炎的优势
(一)、天然安全,副作用少
1. 原料天然:以植物挥发油(辛夷、薄荷、艾叶等)或中药材为主,避免了化学药物的肝肾毒性。
2. 外用为主:通过鼻部吸入方式透过呼吸道吸收,减少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3. 低浓度缓释:芳香成分通过自然挥发或稀释后使用,刺激性小,适合长期调理。
(二)、整体调节,标本兼顾
1. 祛邪与扶正结合:
l 祛邪:辛温药(如苍耳子、白芷)驱散风寒,辛凉药(如薄荷)疏风热,直接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l 扶正:配合补气药(如黄芪)或药枕疗法,调节肺脾肾功能,增强免疫力,减少鼻炎复发。
2. 身心同治:
l 芳香药的气味可通过嗅觉影响情志,改善因鼻炎引发的头痛、失眠等问题。
(三)、快速缓解、效果显著
1. 通窍作用显著:
l 辛香类药物(如冰片、薄荷)能迅速扩张鼻腔血管,改善鼻塞、呼吸不畅。
2. 抗炎抑菌:
l 现代研究证实,辛夷中的桉叶素、薄荷中的薄荷醇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体的作用,减少鼻腔感染风险。
3. 减少黏膜水肿:
l 尤加利精油、苍耳子提取物可降低组胺释放,缓解过敏性鼻炎的黏膜充血和打喷嚏。
五、中医芳香疗法鼻炎夹治疗鼻炎的类型
类型 |
过敏性鼻炎 |
感染性鼻炎 |
急性鼻炎 |
慢性鼻炎 |
鼻窦炎 |
鼻息肉 |
鼻炎鼾息症(鼻炎引起的打鼾) |
失眠(鼻炎引起的失眠) |
1)过敏性鼻炎
1. 病因病机
o 本虚:肺、脾、肾三脏气虚(肺卫不固、脾虚湿滞、肾阳不足),导致正气不足,卫外失职。
o 标实:风、寒、湿等外邪乘虚侵袭鼻窍,或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中医称“异气”),引动伏邪。
· 关键病理因素:风邪为诱因,痰湿壅塞鼻窍,气机升降失常
2. 典型症状(中医辨证分型)
· 肺气虚寒:阵发性喷嚏、清涕如水,遇风寒加重,畏风自汗,气短懒言。
· 脾虚湿困:鼻塞重浊、鼻涕黏白,头昏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
· 肾阳不足:常年鼻痒喷嚏,晨起尤甚,腰膝酸冷,夜尿频多,畏寒肢冷。
3. 中医芳香疗法中医药成分
黄芪、白术、防风、桂枝、苍耳子、白芷、蔓荆子等
2).感染性鼻炎
1. 病因与病机
· 外感邪毒:
o 风热犯肺:外感风热邪毒,壅塞鼻窍,症见鼻塞黄涕、咽痛发热。
o 湿热蕴结:湿邪与热毒胶着,涕黄黏稠、头重胀痛(常见于细菌性鼻窦炎)。
· 体质基础:
o 肺胃蕴热、脾胃湿热者易感邪化火,反复迁延。
o 正气不足(肺脾气虚)导致邪毒留恋,转为慢性。
2. 典型症状(中医辨证分型)
· 风热犯肺:急性起病,鼻塞黄涕、咽喉肿痛,发热恶风,舌红苔薄黄。
· 肺胃热盛:涕黄稠如脓、头痛剧烈,口渴便秘,舌红苔黄厚。
· 湿热蕴结:鼻塞重浊、涕黏带血,头昏闷胀,口苦黏腻,舌红苔黄腻。
急性鼻炎
1. 病因病机
· 外感风邪:急性鼻炎(中医称“伤风鼻塞”)多因外感风邪(风寒或风热)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鼻窍壅塞。
· 体质因素:肺卫不固、脾胃虚弱者更易受邪,邪气循经上犯鼻窍。
· 环境诱因:气候骤变、空气污染、花粉粉尘等外邪刺激鼻黏膜。
2. 典型症状(中医辨证分型)
· 风寒型:鼻塞流清涕、喷嚏频发、恶寒无汗、舌淡苔白。
· 风热型:鼻塞黄涕、咽喉肿痛、发热头痛、舌红苔黄。
· 湿浊型:鼻塞重浊、头昏沉、痰多黏腻(多见于湿热环境)。
3. 中医芳香疗法中医药成分
黄芩、黄连、藿香、白芷、荆芥、川芎、陈皮等
----------------------------------------------------------------
3).慢性鼻炎
1. 病因与病机
· 正虚为本:
o 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风寒、风热)反复侵袭鼻窍。
o 脾气虚:运化失职,痰湿内生,壅塞鼻腔。
o 肾阳虚:温煦不足,鼻窍失养,寒湿凝滞。
· 邪实为标:
o 气滞血瘀:久病入络,鼻甲肥大,黏膜暗红。
o 痰湿阻窍:涕黏白或黄稠,鼻塞持续性加重。
2. 典型症状(中医辨证分型)
· 肺脾气虚:鼻塞时轻时重,涕白黏,遇冷加重,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胖有齿痕。
· 气滞血瘀:鼻塞持续、嗅觉减退,黏膜暗红肥厚,头痛如刺,舌暗紫或有瘀斑。
· 痰湿壅塞:鼻塞重浊、涕黏稠量多,头昏沉,胸闷痰多,舌苔白腻。
3. 中医芳香疗法中医药成分
知母、黄芩、羌活、防风、丹参、川芎、桔梗等
4).鼻窦炎
1. 病因与病机
· 外邪侵袭:
o 风热犯肺:外感风热邪毒,壅塞鼻窍,化腐成脓(急性鼻窦炎)。
o 湿热内蕴:脾胃湿热上蒸,或胆经郁火循经上犯,灼伤鼻窦黏膜(慢性鼻窦炎)。
· 脏腑失调:
o 肺热壅盛:肺失清肃,热毒灼津为涕。
o 胆腑郁热:胆火亢盛,移热于脑,形成“胆热移脑”证候。
· 病理产物:
o 痰瘀阻络:久病气血运行不畅,鼻甲肥厚,脓涕黏稠难排。
2. 典型症状(中医辨证分型)
· 肺经风热:鼻塞黄涕、发热头痛,咳嗽咽痛,舌红苔薄黄(急性期多见)。
· 胆腑郁热:涕黄绿如脓、量多臭秽,口苦咽干,头胀目眩,舌红苔黄腻。
· 脾胃湿热:鼻塞重浊、涕黄黏稠,脘腹胀满,大便黏滞,舌红苔黄厚腻。
· 气虚血瘀:鼻塞持续、涕白黏或带血,嗅觉减退,气短乏力,舌暗有瘀斑(慢性迁延期)。
3. 中医芳香疗法中医药成分
辛夷、柴胡、玄参、当归、贝母、白芷、苍耳子、甘草等
5).鼻息肉
1. 病因与病机
· 痰湿凝聚:
o 肺失宣降:肺气壅滞,津液输布失常,聚湿成痰,壅塞鼻窍。
o 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泛鼻腔,形成息肉。
· 气滞血瘀:
o 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痰湿与瘀血胶结,息肉质地坚韧。
· 正虚邪恋:
o 肺脾气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息肉反复增生。
o 肾阳不足:温煦失职,寒湿凝滞,息肉色白质软。
2. 典型症状(中医辨证分型)
· 痰湿壅塞:息肉色白半透明,鼻塞重浊,涕多黏白,头昏胸闷,舌苔白腻。
· 气滞血瘀:息肉暗红质硬,鼻塞持续,头痛如刺,嗅觉丧失,舌暗紫或有瘀斑。
· 肺脾气虚:息肉反复发作,遇冷加重,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胖有齿痕。
3. 中医芳香疗法中医药成分
辛夷、黄芩、山栀、麦门冬、百合、石膏、知母、甘草等
6).鼻炎鼾息症(鼻炎引起的打鼾)
1. 病因与病机
· 肺气失宣:
o 鼻炎导致鼻窍不通,肺气壅滞,呼吸不畅,迫使张口呼吸,气流震动咽喉软组织引发鼾声。
· 痰湿内阻:
o 脾虚生湿,痰湿壅塞气道,加重黏膜水肿和舌根后坠,夜间平卧时鼾声更甚。
· 气滞血瘀:
o 久病气血运行不畅,咽喉肌肉松弛,气道塌陷,鼾声低沉持续。
o
2. 典型症状(中医辨证分型)
· 肺气壅塞型:鼻塞严重、鼾声高亢,遇冷加重,伴清涕喷嚏,舌淡苔白(多见于过敏性鼻炎)。
· 痰湿阻络型:鼾声沉闷、呼吸暂停,头身困重,痰多黏腻,舌胖苔白腻(常见于肥胖或鼻窦炎患者)。
· 气滞血瘀型:鼾声断续、夜间憋醒,黏膜暗红肥厚,舌暗紫或有瘀斑(慢性鼻炎或鼻息肉)
7).失眠(鼻炎引起的失眠)
1. 病因与病机
· 鼻窍壅塞,阳不入阴
鼻塞导致呼吸不畅,清气难入,浊气难出,扰乱肺气宣降,使卫阳浮越于上,难以入阴,引发入睡困难或浅眠易醒。
· 湿热/痰浊上扰心神
· 鼻炎痰湿或湿热蕴结鼻窍,上蒙清窍,干扰心神安宁(如《丹溪心法》云“痰火郁结,令人不眠”)。
· 气血亏虚,心神失养
慢性鼻炎患者:久病耗伤肺脾之气,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导致心悸、失眠、健忘。
2. 典型症状(中医辨证分型)
· 肺气壅塞型(鼻塞阳浮):鼻塞严重、夜间加重,失眠多梦,胸闷。
· 痰热扰心型(湿热鼻渊):黄稠鼻涕、头重口苦、心烦失眠。
· 气血两虚型(慢性鼻炎):鼻黏膜苍白、清涕不止,失眠健忘,心悸乏力。
3. 中医芳香疗法中医药成分
藿香、金银花、辛夷花、苍耳子、白芷、蔓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