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纤增强(Glass Fiber Reinforced)
增强比例:通常含 20%-30% 玻璃纤维(具体以规格书为准),显著提升机械强度与刚性。
性能提升:拉伸强度可达 80-100MPa,弯曲模量约 3000-4000MPa,比纯 PBT 提高 2-3 倍,适用于结构承载件。
阻燃性能
阻燃等级:通过 UL94 V0 认证(典型厚度 0.8mm),满足电子电器、汽车等领域的防火安全要求。
阻燃体系:采用高效阻燃剂(可能含卤素或无卤体系,需确认配方),兼顾阻燃效率与热稳定性。
低翘曲与尺寸稳定
玻纤均匀分散降低成型收缩率(通常≤0.5%),抑制翘曲变形,适合精密注塑件(如连接器、齿轮箱)。
耐磨与耐化学性
玻纤增强提升表面硬度,抗摩擦性能优异;PBT 基材耐油、耐脂肪族溶剂,适合工业环境。
中等耐热性
热变形温度(HDT)约 180-200℃(0.45MPa 负荷),可在 130-150℃长期使用。
典型应用场景汽车工业:
发动机周边部件:如点火线圈骨架、传感器外壳(需阻燃和耐油性)。
内饰结构件:座椅调节机构、车门模块(需高强度与低翘曲)。
电子电器:
高压连接器、继电器外壳、充电桩部件(满足 UL94 V0 及电气绝缘性)。
家电电机支架、烤箱内部零件(耐温与阻燃兼顾)。
工业设备:
齿轮、传送带滚轮、电动工具外壳(耐磨与阻燃双重需求)。
性能对比表玻纤含量 | 20%-30% | 0% | 30%+ |
拉伸强度 | 80-100MPa | 50-60MPa | 100-120MPa |
阻燃等级 | UL94 V0(0.8mm) | 无或需改性 | UL94 V0(更薄厚度可达标) |
成型收缩率 | 0.3%-0.6% | 1.5%-2.0% | 0.2%-0.5% |
密度(g/cm³) | 1.4-1.5 | 1.3-1.4 | 1.5-1.6 |
典型用途 | 中等强度阻燃结构件 | 薄壁阻燃非结构件 | 高强度精密阻燃件 |
温度控制
熔融温度:240-270℃,避免超过 280℃导致阻燃剂分解或玻纤降解(影响力学性能)。
干燥处理
玻纤增强料吸湿性较低,但建议干燥(120℃/3-4 小时),防止气泡与表面缺陷。
模具设计
流道需耐磨(建议采用硬化钢),浇口尺寸略大于纯树脂件,避免玻纤堵塞;冷却水路需均匀,减少内应力。
合规与认证环保合规:符合 RoHS、REACH 标准,部分牌号支持无卤阻燃(需提前确认)。
行业认证:提供 UL 黄卡(阻燃等级认证)、MSDS、第三方检测报告(如阻燃测试、力学性能报告)。
选型建议若需高强度 + 中等阻燃,优先选 652SA;
若需更高强度或更薄阻燃厚度,可升级至 751SA 等更高玻纤含量牌号;
若需易加工性,可考虑纯树脂阻燃牌号(如 702MS)。
如需具体技术参数(如热变形温度、阻燃剂类型),可提供牌号 TDS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