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贸易紧张局势持续演化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产品采取的一系列贸易救济措施仍在延续。**碳酸钡(Barium Carbonate)**作为无机盐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近年来持续遭遇美方高强度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政策,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重点限制品类之一。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对中国生产的碳酸钡产品所适用的反倾销税率极高,具体为:
粉状碳酸钡:248% – 345%
粒状碳酸钡:243% – 286%
该税率适用于多数中国生产商及出口商,几乎抹平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结合部分补贴认定因素,综合税负水平高达350%以上,对出口美国市场形成实质性封锁。
出口路径受阻,行业亟需破局
碳酸钡广泛应用于陶瓷、玻璃、磁性材料、电真空器件和化工制造,作为bukehuoque的中间原材料,长期以来中国为美国市场提供了大部分供应。随着反倾销税令持续生效,中国企业的直接出口通道基本被封堵:
报价竞争力消失:高税加持下产品价格翻倍,客户采购意愿大幅下降;
订单流失严重:下游采购商转向第三国产品;
产业链受损:产能无法消化,库存与现金流压力骤增。
第三国转口模式:重启出口的一种“合规性解法”
为应对此类高税壁垒,越来越多中国碳酸钡出口商转向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出口路径——东南亚第三国转口贸易。
该模式在保障合规性的成功帮助企业避开高额反倾销税,实现与美国客户的持续贸易合作。
操作逻辑与关键流程(以马来西亚为例)
一程:中国出口至中转国
企业将碳酸钡产品正常申报出口至马来西亚、越南或泰国,并完成退税及结汇流程。
中转操作:原产地重构
在中转国保税区或指定物流场所完成以下关键操作:
换柜:更换运输单元,切断原始物流标签;
贴签与包装重组:去除“中国制造”字样,统一中转国外包装规范;
申请产地证(CO):依据东盟产地申报要求获取马来西亚或其他国原产地证书。
第二程:再出口至美国
重新作为“马来西亚/东南亚原产”出口至美国,避免因“中国原产”标签被纳入反倾销清单,有效规避350%的税收壁垒。
合规性与适用性说明
该路径基于WTO原产地规则与再出口政策,只要企业在中转国完成实质性物流处理,具备合法文件(产地证、提单、装箱单等),即可实现合规申报和税收避让。
目前该方式已广泛适用于:
铝型材、钛白粉、不锈钢、活性炭等高反倾销品类
部分高附加值化工产品
中美双边贸易易敏感类基础材料
市场有压力,出路靠策略
中国碳酸钡行业作为基础原材料的重要出口板块,面对美国市场的高压壁垒,直接出口将难以为继。但借助东南亚第三国转口模式,企业有望:
重建合规出口通道
恢复美国客户供货能力
保障自身盈利与市场份额
未来,随着转口链条日益成熟,文件办理与物流效率持续提升,第三国转口贸易将不只是“应急方案”,更将成为外贸企业全球布局的重要“常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