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栓的屈服强度是衡量其抗塑性变形能力的核心力学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螺栓在机械连接中的承载极限和安全裕度。其测定需遵循标准化的拉伸试验方法,核心是通过施加轴向拉力并分析力 - 变形曲线,确定螺栓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值。以下从基本概念、标准依据、测定流程、关键要点四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核心概念:螺栓屈服强度的两种类型 螺栓材料按拉伸曲线特征,分为 “有明显屈服阶段” 和 “无明显屈服阶段” 两类,对应不同的屈服强度定义,需先明确区分: 类型 定义说明 适用材料举例 屈服点(σₛ) 材料拉伸时,应力达到某一值后,力不增加(或小幅波动)但变形持续增大的应力值。 分为 “上屈服点(σₛᵤ)”(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和 “下屈服点(σₛₗ)”(稳定屈服阶段的最小应力),通常以下屈服点作为评定依据。 低碳钢、部分低合金钢(如 Q235、4.8 级螺栓) 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σₚ) 当材料无明显屈服阶段时,人为规定一个 “非比例延伸率”(通常为 0.2%),对应此延伸率的应力值,记为σₚ₀.₂(最常用)。 物理意义:材料产生 0.2% 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可近似替代屈服强度。 中高碳钢调质件(如 8.8 级螺栓)、不锈钢、合金钢 注:工业中 8.8 级及以上高强度螺栓(如 10.9 级、12.9 级)多为中碳钢 / 合金钢调质处理,拉伸曲线无明显屈服平台,均以σₚ₀.₂作为屈服强度评定指标。
二、测定依据:关键标准 螺栓屈服强度测定需满足 “通用金属拉伸试验标准” 和 “紧固件专项标准”,确保试样、设备、流程与螺栓实际使用状态一致: 通用拉伸试验标准(核心方法): 中国标准:GB/T 228.1-2021《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 1 部分:室温试验方法》(等效采用 ISO 6892-1),规定了室温(10~35℃)下拉伸试验的通用流程、数据处理方法。 guojibiaozhun:ISO 6892-1:2019、ASTM E8/E8M-21(美国标准)。 螺栓专项标准(试样与性能要求): 中国标准:GB/T 3098.1-2010《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明确不同性能等级螺栓(如 4.8 级、8.8 级、12.9 级)的屈服强度最低要求(如 8.8 级螺栓 σₛ/σₚ₀.₂≥640MPa),并规定试样的制备要求(需与螺栓本体材质、热处理状态一致)。 guojibiaozhun:ISO 898-1:2019。
三、详细测定流程 螺栓屈服强度测定需严格遵循 “试样准备→设备校准→试验加载→数据处理→结果判定” 五步流程,每一步均需控制误差:
1. 试样准备:确保代表性与一致性 试样是测定结果的核心,需满足 “与螺栓本体同源” 原则,避免因试样差异导致结果失真: 试样选取:从同一批次、同一热处理炉号的螺栓中随机抽取(通常抽取 3~5 个试样,取平均值),需保留螺栓的 “杆部”(螺纹部分需去除,避免螺纹牙型导致应力集中)。 试样加工: 按 GB/T 228.1 要求加工为 “圆形比例试样”(标距段直径 d₀、标距长度 L₀需符合标准,如 L₀=5d₀或 L₀=10d₀); 标距段表面粗糙度 Ra≤1.6μm,无划痕、裂纹、夹杂等缺陷; 若螺栓杆部直径较小(如 M8 以下),可采用 “全截面试样”(无需加工标距段,直接用杆部作为试验段)。 尺寸测量:用千分尺(精度 0.001mm)测量标距段的直径 d₀(至少测 3 个截面,取平均值),计算原始横截面积S₀=πd₀²/4(S₀是后续应力计算的关键参数)。
2. 设备准备与校准:控制系统误差 试验设备需定期校准(通常每年 1 次),确保力值、位移 / 应变测量精度: 核心设备: wanneng材料试验机(量程需覆盖试样预期最大拉力,力值精度≤±1%); 引伸计(用于测量标距段的微小应变,精度需达到 ±0.5%,优先选用 “轴向引伸计”,避免试验机机架变形影响位移测量)。 校准要求: 力值校准:用标准砝码或经认证的力传感器校准试验机的力值显示; 引伸计校准:用标准量块校准引伸计的应变测量精度; 加载速率校准:确保试验机加载速率符合 GB/T 228.1 要求(弹性阶段加载速率:2~20MPa/s;屈服阶段:≤10MPa/s,避免加载过快导致材料发热或过慢导致蠕变)。
3. 试验加载:记录力 - 应变曲线 加载过程需平稳,实时采集力(F)与应变(ε)数据,生成 “力 - 应变曲线”(或 “应力 - 应变曲线”): 安装试样:将试样两端装夹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头中,确保试样轴线与试验机加载轴线同轴(偏心加载会导致应力集中,使测得的屈服强度偏高,同轴度误差需≤5%)。 安装引伸计:将引伸计固定在试样的标距段上,确保引伸计的测量轴线与试样轴线一致,避免打滑。 开始加载: 先以较低速率预加载(约为预期屈服力的 10%),消除试样与夹头的间隙,卸载至 0; 按标准加载速率匀速加载,直至试样屈服(有明显屈服点时,观察到力值下降或波动;无明显屈服点时,加载至应变达到 0.5% 以上,确保覆盖 0.2% 非比例延伸段); 实时记录力(F)与应变(ε)的对应数据,生成曲线。 试验结束:达到屈服阶段后,可停止加载(无需拉断,除非需测定抗拉强度),卸载后取下试样和引伸计。
4. 数据处理:确定屈服强度 根据 “力 - 应变曲线”,分两种情况计算屈服强度: 情况 1:有明显屈服点(σₛ) 从力 - 应变曲线中识别 “下屈服点对应的力(Fₛₗ)”:即屈服阶段中力值稳定的最小力(若有波动,取波动段的平均值); 计算屈服强度:σₛₗ = Fₛₗ / S₀(S₀为试样原始横截面积)。 情况 2:无明显屈服点(σₚ₀.₂) 采用 “平行线法” 计算(GB/T 228.1 规定的标准方法): 在应力 - 应变曲线的弹性段(初始直线段)上,作一条与弹性段平行的直线,该直线与应变轴的交点为 “非比例延伸率 εₚ=0.2%”(即 0.002); 找到该平行线与应力 - 应变曲线的交点,对应的应力值即为 σₚ₀.₂; 公式计算:先找到对应 εₚ=0.2% 的力 Fₚ₀.₂,再计算σₚ₀.₂ = Fₚ₀.₂ / S₀。 示例:某 8.8 级螺栓试样,d₀=10mm(S₀=78.54mm²),加载后测得 Fₚ₀.₂=50kN,则 σₚ₀.₂=50000N / 78.54mm²≈636MPa,接近 8.8 级螺栓的最低要求(640MPa),判定为合格(允许 ±5% 误差)。
5. 结果判定 对比测定值与 GB/T 3098.1 中对应性能等级螺栓的屈服强度要求(如 4.8 级 σₛ≥320MPa,12.9 级 σₚ₀.₂≥1100MPa); 若 3 个试样的测定值均≥最低要求,且离散度≤10%,则判定该批次螺栓屈服强度合格;若有 1 个试样不合格,需加倍取样复试,复试全部合格则判定合格,否则不合格。
四、关键注意事项(避坑指南) 避免偏心加载:试样装夹时若轴线偏移,会导致测得的屈服强度偏高(误差可达 10% 以上),需通过 “对中夹具” 或 “预加载调心” 确保同轴。 引伸计的选择与安装:小直径螺栓(如 M6 以下)需选用小量程引伸计(如 0~5mm),避免引伸计量程过大导致应变测量精度不足;安装时需紧贴试样,防止打滑。 试样与螺栓本体一致性:严禁用 “单独锻造的试样” 替代螺栓本体加工试样,否则无法反映螺栓实际的热处理状态(如调质后的硬度、组织),导致结果无效。 加载速率控制:加载过快(如超过 20MPa/s)会使材料产生 “动态硬化”,测得的屈服强度偏高;过慢(如低于 1MPa/s)会导致材料蠕变,测得值偏低,需严格按标准控制。 环境温度:试验需在室温(10~35℃)下进行,低温会使屈服强度升高,高温会使屈服强度降低(如超过 100℃,合金钢屈服强度可能下降 5%~10%)。
五、常见误区 用硬度换算屈服强度:部分人会用 “布氏硬度 HB” 或 “洛氏硬度 HRC” 通过经验公式(如 σₛ≈0.36HB)换算屈服强度,但此方法误差大(可达 ±15%),仅适用于初步筛查,不能替代拉伸试验。 忽略螺纹的影响:直接用带螺纹的螺栓进行拉伸试验,螺纹牙型会导致应力集中,测得的 “屈服强度” 实际是螺纹根部的断裂应力,而非材料本身的屈服强度,必须去除螺纹加工为光滑试样。
综上,螺栓屈服强度测定是一项严谨的标准化试验,需从试样、设备、流程三方面严格控制,才能确保结果准确、可靠,为螺栓的选型和连接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M20 高强螺栓(常见性能等级为 8.8 级、10.9 级、12.9 级)的硬度试验是验证其调质处理(淬火 + 高温回火)质量、确保力学性能达标的关键检测项目,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规范执行。以下从试验依据、适用方法、试验流程、结果判定、注意事项五个维度详细说明:
一、试验核心依据标准 国内高强螺栓硬度试验需严格参照 GB/T 3098.1-2010《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该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性能等级螺栓的硬度范围、试验方法及取样要求,是试验的唯一技术准则。
二、适用硬度试验方法及原理 高强螺栓硬度试验需根据性能等级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硬度超出仪器测量范围导致误差),常用三种方法对比如下: 试验方法 压头类型 适用性能等级 核心原理 优势 洛氏硬度(HRC) 120° 金刚石圆锥 8.8 级、10.9 级、12.9 级 施加初载荷(98N)+ 主载荷(1471N),测量压痕深度差 操作快、压痕小,适合成品螺栓非破坏性检测 布氏硬度(HBW) 硬质合金球(Φ10mm) 8.8 级(硬度较低) 施加 3000kgf(29420N)载荷,测量压痕直径计算硬度 结果稳定、代表性强,适合低硬度范围检测 维氏硬度(HV) 正四棱锥金刚石 10.9 级、12.9 级(高硬度) 施加 10kgf(98.07N)或 30kgf(294.2N)载荷,测量压痕对角线 精度高、可测范围广,适合微小区域(如螺纹牙型)检测 注:12.9 级 M20 螺栓因硬度较高(HV 324-388),优先用维氏硬度(HV) 或洛氏硬度(HRC);8.8 级优先用布氏硬度(HBW) 或洛氏(HRC)。
三、完整试验流程 1. 试验前准备 试样制备(关键:取样部位需代表性,避免应力集中区): 成品螺栓:优先在头部支承面下方 1-2mm 处(或杆部横截面中心区)取样,需用砂轮 / 铣床打磨试样表面,去除氧化皮、油污,确保表面粗糙度 Ra≤1.6μm(避免压痕变形)。 若检测螺纹部位:需在螺纹牙型中部(避开牙尖、牙底)取样,必要时用专用夹具固定螺栓,防止试验时位移。 设备校准: 硬度计需每月用标准硬度块校准(如洛氏 HRC 标准块:20-45HRC 范围),校准误差需≤±1HRC(或 ±3HBW、±5HV)。 检查压头状态:金刚石压头无崩损、硬质合金球无变形,否则需更换。 环境要求:试验环境温度 15-25℃,湿度≤65%,避免振动(如远离机床),防止硬度计读数漂移。
2. 具体试验步骤(以常用的洛氏硬度 HRC 为例) 试样放置:将制备好的试样平稳放在硬度计工作台上,确保试验面与工作台面垂直,无倾斜。 施加初载荷:启动硬度计,缓慢施加 98N 初载荷,待指针稳定后(约 5s),将硬度计表盘归零。 施加主载荷:匀速施加 1471N 主载荷(加载时间 2-3s),保持载荷10-15s(确保材料充分变形)。 卸除主载荷:缓慢卸除主载荷(保留初载荷),待指针稳定后,读取表盘上的 HRC 硬度值。 重复测量:同一试样需在不同位置测量2 个点(两点间距≥3mm,且远离试样边缘≥2mm),取两点平均值作为该试样的硬度值;每批次螺栓需随机抽取3 个试样进行试验(按 GB/T 3098.1 规定,批量≤5000 件时取样 3 件)。 若用维氏硬度(HV):步骤类似,但需测量压痕的两条对角线长度(jingque到 0.001mm),按公式 HV = 0.1891×F/d²(F 为载荷,d 为对角线平均值)计算硬度值。
四、结果判定(不同性能等级硬度范围) 根据 GB/T 3098.1-2010,M20 高强螺栓各性能等级的硬度合格范围如下,需确保所有试样硬度均在对应区间内: 性能等级 洛氏硬度(HRC) 布氏硬度(HBW) 维氏硬度(HV) 不合格判定依据 8.8 级 20 - 32 229 - 302 240 - 310 任一试样硬度超出范围;同一试样两点差>3HRC(或 5HBW、8HV) 10.9 级 29 - 39 285 - 353 300 - 370 任一试样硬度超出范围;同一试样两点差>3HRC(或 5HBW、8HV) 12.9 级 34 - 44 324 - 388 340 - 400 任一试样硬度超出范围;同一试样两点差>3HRC(或 5HBW、8HV) 复验规则:若首次试验有 1 个试样不合格,需从同批次中加倍取样(6 个) 复验;若复验仍有 1 个及以上不合格,则该批次螺栓判定为不合格,需报废或重新热处理。
五、关键注意事项(避免试验误差) 试样温度:螺栓需从热处理炉中冷却至室温(20±5℃) 后再试验,避免高温导致硬度值偏低(金属热态时塑性高,压痕偏大)。 压痕位置:严禁在螺栓的螺纹牙尖、牙底、头部棱角处测量(这些部位应力集中,硬度值偏高,不代表整体性能)。 设备维护:硬度计每使用 100 次或更换压头后,需重新用标准块校准;长期闲置后,需空运行 3-5 次再试验。 读数精度:洛氏硬度读数jingque到 0.5HRC,维氏硬度jingque到 1HV,布氏硬度jingque到 1HBW,避免估读误差。 破坏性提示:若螺栓尺寸较小(如 M20 杆部直径 20mm,取样后可能破坏螺纹),需提前确认试验是否为 “破坏性检测”,避免浪费成品。
通过以上流程,可准确检测 M20 高强螺栓的硬度,确保其力学性能(如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避免在工程中因硬度不合格导致螺栓断裂、连接失效等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