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印度商工部于9月8日对中国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实施反倾销终裁,涉案产品被加征194至295美元/吨的反倾销税,为期五年,中国玻璃纤维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遭遇严重压缩。根据行业统计,2024年中国对印度出口玻璃纤维量约为43万吨,占全球总出口量的21%。若完全适用该税率,行业每年将面临近1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压力。
在高关税壁垒下,越来越多出口企业开始寻求印度以外的新兴市场,并通过东南亚转口模式来保障出口通路。以马来西亚为例,2024年中国通过马来西亚转口的建材类产品出口规模同比增长18%,其中包括玻璃纤维在内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增长幅度超过22%,显示出东南亚转口通道的显著活跃度。
业内人士指出,借助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中转国的地理与政策优势,出口企业不仅能够降低关税成本,还能实现贸易合规。以马来西亚巴生港为例,该港口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360万标准箱,连续五年保持东南亚frist,成为中国出口商进行换柜和产地证办理的重要枢纽。
转口贸易操作流程简述
头程运输:货物从中国港口正常报关出口至第三国(如马来西亚)。此阶段不影响国内退税及收付汇政策。
中转处理:货物抵达第三国后,在保税区内进行清关、仓储及换柜操作,申请当地原产地证及相关单据。
二程出口:货物以“第三国产品”身份出口至市场(印度以外国家),利用新的原产地文件在目的国顺利清关,从而规避直接对华的反倾销税。
数据显示,东南亚的转口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玻璃纤维出口的重要突破口。面对印度的高额关税壁垒,第三国转口不仅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替代方案,还为行业开拓中东、非洲及拉美等新兴市场提供了战略支点。业内普遍认为,在未来五年中,东南亚转口模式将持续升温,成为中国玻璃纤维企业实现多元化出口的关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