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由食品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多家**机构联合起草的《纸类食品接触材料用造纸化学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法》(T/CNFIA 247-2025)正式发布并实施。这一标准的出台,为纸类食品接触材料领域的安全检测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引发食品包装行业和第三方检测市场的广泛关注。
标准出台背景:聚焦食品接触安全,筑牢健康防线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而纸类材料作为食品包装的常用载体,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造纸化学品(如干强剂、施胶剂、絮凝剂等)可能残留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一种具有潜在健康风险的化学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对造成危害。
此前,行业内针对造纸化学品中丙烯酰胺的检测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检测机构采用的方法各异,导致检测结果可比性差、数据可信度不足,给企业质量管控和市场监管带来诸多难题。在此背景下,T/CNFIA 247-2025标准的发布填补了行业空白,为丙烯酰胺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标准核心内容:覆盖多类化学品,检测流程全规范
1. 适用范围广泛,覆盖主流造纸化学品
标准明确适用于干强剂、纤维增强剂、纤维改性剂、助留剂、助滤剂、施胶剂、絮凝剂、胶乳等各类纸类食品接触材料用造纸化学品,基本涵盖了造纸过程中常用的化学助剂,满足企业多样化的检测需求。
2. 检测原理与技术细节清晰
采用液相色谱法作为核心检测手段,通过“样品溶解/提取→沉淀净化→离心过滤→色谱分析”的流程实现丙烯酰胺的定量测定。具体包括:
- 样品前处理:根据化学品类型(水溶性液体、非水溶性液体、固体颗粒等)制定差异化处理方案,如水溶性样品用水溶解后经沉淀,非水溶性样品用超声提取,确保目标物充分分离。
- 色谱条件:采用离子排斥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3.6mmol/L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25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198nm,保证丙烯酰胺的分离与定量。
- 定量方法:采用峰面积外标法,通过0.2mg/L~10mg/L的标准工作曲线实现定量,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性能指标明确,保障检测可靠性
标准对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作出明确规定:

要求在重复性条件下,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差值不超过算术平均值的20%,确保检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标准发布意义:规范行业发展,护航食品安全
1. 统一检测标准,提升数据公信力:标准的实施结束了丙烯酰胺检测方法“各自为战”的局面,使不同机构的检测结果具备可比性,为企业质量控制、市场监管和产品进出口提供可靠依据。
2. 强化风险管控,保障消费者健康:通过测定造纸化学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帮助企业及时排查原料隐患,从源头降低食品包装的安全风险,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墙”。
3. 推动行业升级,助力合规生产:标准为造纸化学品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质量控制指标,倒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选用低残留原料,推动食品接触材料行业向更安全、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第三方检测服务:专业赋能企业合规升级
作为深耕食品接触材料检测领域的第三方机构,我们已升级检测能力,可依据T/CNFIA 247-2025标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检测服务:
- 全品类覆盖:针对干强剂、施胶剂、絮凝剂等各类造纸化学品,提供定制化检测方案。
- 检测:配备液相色谱仪(带紫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超声波发生器等先进设备,严格遵循标准流程,确保检测结果可靠。
- 合规服务:结合标准要求为企业提供检测报告解读、质量风险评估及合规建议,助力企业快速满足标准要求,规避市场风险。
热搜关键词:食品接触材料检测、丙烯酰胺检测标准、造纸化学品安全检测、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包装安全新规、T/CNFIA 247-2025解读
有相关的检测需求,可以联系我们,获取专业检测服务,让产品合规更安心!
联系人:邹工
——————————————————————————————————————————————

相关资讯
团体标准 T/CNFIA 247-2025 的实施,也推动了造纸化学品行业的技术创新从 “跟随型” 向 “型” 转变。在标准实施前,我国造纸化学品行业的技术创新多以跟随先进技术为主,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而标准实施后,为满足丙烯酰胺含量控制的要求,企业需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丙烯酰胺残留生产技术、检测技术等。例如,部分企业已开始研发新型聚合催化剂,能够在降低丙烯酰胺残留的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该技术达到水平,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这种从 “跟随型” 到 “型” 的技术创新转变,能够提升我国造纸化学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我国在造纸化学品技术领域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为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这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行业,形成 “技术创新 - 人才集聚 - 产业升级” 的良性循环,推动我国造纸化学品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团体标准 T/CNFIA 247-2025 的实施帮助造纸化学品和纸类食品接触材料企业有效降低了质量安全风险,提升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在标准实施前,企业因缺乏统一的丙烯酰胺检测标准,可能存在对产品质量判断不准确的情况,一旦产品流入市场后被检出丙烯酰胺超标,将面临产品召回、监管处罚、消费者索赔等一系列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而标准实施后,企业通过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和质量控制,能够提前发现产品中的质量隐患,及时采取整改措施,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例如,造纸化学品企业通过对每一批次产品进行丙烯酰胺检测,可有效杜绝不合格产品出厂;纸张制造企业通过对原材料和成品的双重检测,能够确保最终产品符合安全标准。企业还可将检测数据作为应对监管检查和消费者质疑的有力证据,降低因质量争议引发的法律风险,为企业稳定经营提供保障。
团体标准 T/CNFIA 247-2025 的实施,也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搭建了平台,促进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标准制定过程中,汇聚了行业内的生产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形成了技术共识;标准实施后,这些参与方可继续围绕标准的应用开展深入交流,如举办技术研讨会、开展联合实验等,分享在丙烯酰胺检测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例如,检测机构可通过技术沙龙的形式,向企业介绍标准检测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案;科研院所可向企业推广的低丙烯酰胺残留生产技术。这种跨主体的技术交流,能够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先进技术的快速普及,帮助行业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升技术能力。行业内还可基于标准建立技术合作联盟,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如研发更的丙烯酰胺去除工艺、更快速的检测技术等,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
液相色谱法在纸类食品接触材料用造纸化学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检测中的应用,为行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其分离和准确测定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以往检测方法中存在的准确性低、重复性差等问题。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液相色谱法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如选择合适的流动相组成(通常为 - 水混合溶液)、调整流动相流速(一般为 1.0mL/min)、控制柱温(通常为 30℃)等,能够实现丙烯酰胺与其他杂质的有效分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检测某聚丙烯酰胺类助留剂时,通过液相色谱法可以清晰地分离出丙烯酰胺单体峰与聚合物峰,避免了聚合物对丙烯酰胺定量分析的干扰,检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 3%,远低于其他检测方法的误差水平。液相色谱法还可以通过外标法或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外标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常规检测,内标法准确性更高,适用于痕量检测或仲裁检测,检测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定量方法。液相色谱法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现代液相色谱仪配备了自动进样器、在线脱气机等设备,能够实现样品的自动进样和分析,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提高检测效率,满足大批量样品检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