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梳理19世纪以来摩托车发展的历史;中国的摩托车产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歌猛进,到禁摩令后的逐渐衰落,再到如今的强势崛起背后的商业逻辑,以及当下摩托车市场的新趋势。
通过一篇文章你可以看到政策和宏观环境是如何影响企业兴衰发展,在摩托车市场存在哪些暗自发展的商机。且看摩托车,如何重出江湖。
01从战场走出来的摩托车
1884年,德国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成功设计出一款轻便的燃油发动机,并创意性的将发动机安装在了儿子的木制自行车上,自此世界上台摩托车诞生了。因其灵活机动的特性,摩托车受到历来工程师的重视,数代人加以改良,由单缸向双缸、四缸迈进,摩托车的性能也更加强劲。
在一战和二战中,摩托车作为军用载具可以胜任各种复杂地形,在侦察、通信、突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受士兵喜爱。战争结束后,退伍的二战老兵仍将摩托车作为心爱的交通工具使用,骑上一台哈雷摩托似乎重新找回了战场上肾上腺素激增的荣光,于是在美国,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的摩托车俱乐部诞生了,此时摩托车被更多的赋予了“社交”和“情感”属性,与自由、狂野、反叛、皮夹克、摇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机车文化,借着摇滚乐和商业电影的狂潮在世界迅速风靡。
在大洋彼岸,同样因战争对国土的毁灭性打击,交通瘫痪、城市混乱的日本迫切需要价格低廉、出行方便的载具,本田、铃木、雅马哈、川崎等一众现在耳熟能详的企业抓住风口,从模仿欧美老牌车厂起家,逐步依靠更酷炫的外观设计,更周到细致的产品打磨在世界摩托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把视角拉回中国,我国的摩托车产业起步较晚,因朝鲜战争需要,科研人员奉命艰苦研制,在1951年终于成功生产出首辆军用重型摩托车,聂荣臻元帅亲自为其命名为“井冈山”牌。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国外摩托车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尤其是日本本田、铃木、雅马哈、川崎这四个品牌,皮实耐用、轻便省油的产品定位非常符合需求,纷纷在我国建立合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