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杭州冷链运输公司
2023-12-18 05:26  浏览:15
杭州冷链运输公司

农产品在销售阶段仍需进行温度监控,才能保持品质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保持农产品消费前质量与安全溯源的完整性,也有益于射频识别(RFID)标签、包装材料等可循环利用物品的回收,还能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性以及消费者满意度。2015 年,我国家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产品集购网)发布,提升了农产品销售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水平;采用线上到线下(O2O)模式,实现农户或冷链物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环节受空间、地域、时间的限制,有效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为消费者带来实在利益。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够健全完善,交易价格控制、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追溯、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有所不足。

近年来,我国物流总额持续上升,人工智能(AI)、物联网、遥感等新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较多应用,“互联网 +”在运输、分销等物流环节发展较为成熟,相关行业对农产品智慧物流寄予厚望。在智慧仓储方面,无人仓等高技术物流设备,物流天眼、语音助手等手段在农产品智慧物流中得到逐步应用;一些网络经营商也将农产品智慧物流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农产品智慧物流将是我国农业经济、服务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四、我国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的问题剖析


(一)信息化滞后与覆盖率低

2020 年我国人均 GDP 为 10 504 美元,已连续两年突破 10 000 美元大关,消费者从“量的满足” 进入了“质的满足”为主要需求特征的营养健康食品制造新阶段。为满足生鲜食品消费升级必须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转型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型、型的转变),然而由于冷链基础设施薄弱与信息化发展滞后,透明化监管效力和技术不足,冷藏运输率与冷库利用率偏低,导致我国生鲜果品流通损耗率达到 30%。因此,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加强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弥补各环节短板与突破瓶颈,将是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生鲜果品市场需求的关键举措。

首先,我国冷链物流中小型企业比例较高,企业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前期的高成本投入也是影响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因此,国家针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可适当给予专项财政支持或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改善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其次,在农产品整个冷链物流流通过程中,全链条的信息化覆盖不完整、不完善。冷链企业更为注重对冷藏存储、冷藏运输及配送等经济效益较高的环节进行信息化监控,以期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相对忽视农产品生产、销售及后续消费环节的信息化监控管理,导致农产品冷链流通过程出现信息化管理断链、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控断链等情况。因此,确保农产品在冷链全链条中安全流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管理以及冷链各环节自动化、智能化操控,关键在于保持农产品冷链全链条的信息化覆盖。

后,我国现有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多以公路冷藏运输为主,在铁路、水运、航运等方面还未形成有效覆盖。这是形成冷链物流“信息孤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阻碍了不同物流信息化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制约了冷链物流多模式运输及冷链物流效率提升。在冷链物流信息建设初期需要巨大的资本和技术投入,才能解决冷库、冷藏车等落后的冷藏设备,温度监控、管理系统等软件问题。

(二)标准不健全与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确保全链条规范化、规模化、统一化乃至全球化运营的前提。关于冷链物流,2017 版《中国冷链物流标准目录手册》中颁布发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共计 193 项,集中在冷链存储、运输环节,缺乏覆盖整个冷链流通、衔接不同冷链环节的标准。在冷链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尚未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处理、通信等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相关标准的强制性执行力不够,加之法律法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大部分标准失去其引导意义。

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个体“小农生产”为主,生产经营分散、集中度较低,加之农业自动化技术还有待提升,在农产品生产源头较难实现质量标准化,需要在全链条中对农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跟踪和检测。农产品的鲜活性特点,对运输、仓储环节的冷链保障提出较高要求。物流成本是农产品流通成本的主要构成,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精包装、冷链设备等来降低成本。然而,农产品体积大、单位体积价值低、运输和贮藏成本高,在物流成本投入方面的吸引力不足。冷链物流对相应设备的高要求带来了较高的运输风险,一旦冷链物流运行出现问题,则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利益受损。

(三)人才缺乏

智慧物流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的人才,这是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与实现者。目前,冷链物流信息化从业者多为计算机、农业科学、制冷等学科的转型人员,通常缺乏较为系统的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理论知识;高校未能及时增设冷链物流,企业囿于培养成本而缺乏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人才规模、培养速度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为缓解冷链信息化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高校在新增冷链物流的同时,与冷链企业充分协作,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对接与共享利用,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兼顾的冷链物流人才特色培养模式。

五、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目标


(一)2025 年发展目标

建设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设施,保持对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持续投资,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构建食品安全预警追溯智能云平台、全供应链过程智慧监管体系,探索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模式。

整合食品安全源头监测能力,管控流通和疾病可追溯性数据,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数据云平台;突破风险预警模型技术,建立智能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实现食品安全风险的分级管理。

着眼食品流通新模式迅速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重点发展食品冷链可追溯、在线销售食品可追溯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注重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公共卫生监测数据的整合运用,建立可预警、可追溯的技术体系。

从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关键领域应用、行业支持服务、资源整合与共享四方面着手,实施农产品智慧物流大数据产业的试点和示范项目;总结经验、形成规范,开展行业推广应用,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二)2035 年发展目标

实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融合,解决农产品智慧物流数据(行业性、部门类)可能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行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瓶颈问题。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AI、物流等新型信息化技术,与食品营养、健康产品设计、食品安全监管业务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全国联网的智慧食品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实现基于物联网与 RFID 的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控智能环境,形成基于价值链的食品服务质量体系。


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智慧物流大数据产品体系,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大数据应用企业;推动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形成特色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六、对策建议


(一)法律与政策

适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运用好法规、政策手段推动农产品智慧物流的转型升级,以期稳定市场秩序,明确管理责任,为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及时制定和颁布绿色物流相关的法律文件,推动农产品智慧物流体系成长为绿色供应链生态体系,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管理机构考虑企业发展的合理诉求,企业运作坚持客户需求至上,构建管理机构、企业、顾客之间充分协调的农产品智慧物流模型。农产品智慧物流行业涉及商业、交通、信息技术的交叉合作,建议多个行政部门开展共同协商与综合管理,破解农产品智慧物流多方信息难以高效共享的难题。剖析农产品智慧物流运营模式,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实施必要且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相关新闻
联系方式
公司:广东踏信冷链物流有限公司
姓名:宋江(先生)
职位:执行董事
电话:17280155564
手机:17280155564
传真:17280155564
地区:浙江-杭州
地址:全国服务
QQ:17280155564
微信:17280155564
17280155564 请卖家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