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氨酯固化剂和预聚体的配方还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专业知识。以下是一般的配方还原步骤和方法: 样品前处理 分离溶剂和添加剂:如果样品中含有溶剂,可以通过减压蒸馏、旋转蒸发等方法将溶剂去除,得到固体或半固体的样品。对于一些含有添加剂的样品,可以通过萃取、过滤等方法将添加剂分离出来,以便后续对主要成分进行分析。 成分分析方法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这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确定样品中的官能团和化学键。通过测量样品对红外光的吸收情况,得到红外光谱图,与已知化合物的光谱图进行比对,从而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异氰酸酯等成分。 核磁共振光谱(NMR):包括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等,可以提供分子结构的详细信息,如原子的连接方式、化学环境等。对于聚氨酯预聚体和固化剂,可以通过 NMR 确定多元醇的结构、异氰酸酯的种类以及添加剂的结构等。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GC-MS):适用于分析样品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可以将样品中的成分分离并鉴定,例如可以确定异氰酸酯单体的种类、溶剂的成分以及一些小分子添加剂的结构。 高效液相色谱(HPLC):用于分析不挥发性或热稳定性较差的成分,如一些高分子量的多元醇、添加剂等。通过 HPLC 可以分离和定量样品中的不同成分。 元素分析:可以确定样品中的碳、氢、氧、氮等元素的含量,有助于推断样品的化学式和结构。 配方推断与验证 确定主要成分:根据上述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确定聚氨酯预聚体和固化剂的主要成分,如多元醇的类型(聚酯多元醇或聚醚多元醇)、异氰酸酯的种类(MDI、TDI、HDI 等)、扩链剂的类型(如 MOCA、BDO 等)以及催化剂的种类(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等)。 推断配方比例:通过对各成分的定量分析结果,结合聚氨酯的反应原理和性能要求,推断出各成分的大致比例。例如,根据预聚体中 NCO 含量的测定结果,可以计算出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的反应比例。 验证配方:根据推断出的配方,尝试制备出与样品性能相似的聚氨酯材料。通过调整配方中的成分比例,使制备出的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固化速度等性能方面与原样品一致,从而验证配方的准确性
防潮袋的配方还原需要通过专业的化学分析手段,但可以根据公开的专利信息了解其大致配方组成。以下是一种防潮包装袋的配方示例: 内层:占包装袋厚度的 42%-52%,以重量计含有 45%-55% 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35%-45% 的茂金属聚乙烯、5%-15% 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例如,内层可以是由 50% 的 LDPE、40% 的茂金属聚乙烯、10% 的 HDPE 组成。 中间层:占包装袋厚度的 15%-25%,以重量计含有 20%-30% 的 LDPE、30%-40% 的茂金属聚乙烯、5%-15% 的 HDPE、35%-45% 的白色母添加剂。比如,中间层可以由 25% 的 LDPE、35% 的茂金属聚乙烯、10% 的 HDPE、40% 的白色母添加剂组成。 外层:占包装袋厚度的 28%-38%,以重量计含有 15%-25% 的 LDPE、25%-35% 的茂金属聚乙烯、25%-35% 的 HDPE、15%-25% 的白色母添加剂。例如,外层可以由 20% 的 LDPE、30% 的茂金属聚乙烯、30% 的 HDPE、20% 的白色母添加剂组成。 还有一些防潮编织袋的配方会使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颗粒料、纳米碳酸钙、氯丁橡胶、环氧树脂、抗老化母料等多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