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跨境电商的交易链条比国内电商更长、更复杂,因此,TikTok做电商不比抖音做电商更简单。
此外,即便TikTok有能力将中国卖家引入到美国地区,甚至做好了仓储、物流、支付、营销等多个维度的服务准备,其业务发展的阻碍还可能来自其用户——TikTok在美国地区的用户年龄层小(18至24岁用户占比大)、消费水平低。而Statista数据显示,25岁至44岁的人群才是美国在线网购主力军。在中国国内,目前新消费品牌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对不同品类的新品牌,投资机构也在研究背后的增长逻辑,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但同样是人均GDP处在10000-12000美元的阶段(差不多相当于日本的80年代),我们发现,日本也有很多品牌成长起来,因此想要从日本的消费视角来看,中国新品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可能的成长路径。
因此,本期BrightTalk,明亮公司连线了两位在日本的投资人来探讨新消费与新品牌,他们分别是启承资本在日本的研究员片矢东滋郎(东子),以“软银系”公司Z holdings的投资人李路成(Luke),两位在消费和负责移动互联网应用、数字化领域都有非常多的研究。
长话短说,以下为讨论内容:
卖货逻辑还是品牌驱动?
明亮公司主编:感谢两位参加BrightTalk,我们看到国内现在消费品牌非常活跃,可以说是活跃的领域之一。可否先谈一谈,你们怎么看待中国新品牌的现状?
东子:现在中国大部分新品牌是“卖货逻辑”,很少以品牌和产品驱动。主要是产品微创新和营销上的新方式方法。
从卖货逻辑来讲,直接复制“地缘套利”模式,可以快速模仿,因为中国还在市场增量为主的大趋势下。这个增量是通过新的现代媒体、新的渠道、新的人群所带来的,是结构性的机会,这个是一个大前提。这么看的话,对标的是日本的七八十年代(人均GDP约1万美元),但是日本从上世纪90开始到00年,死了一批的公司。甚至包括了头部零售商和品牌,因为在一个没有增量的时代里,就是现在说的“内卷”,当市场开始内卷的时候,接下来才会看真实力。
Luke:我补充一下,现在日本的投资圈对于中国DTC品牌普遍的看法是缺乏兴趣,因为渠道创新或品牌更新对日本的市场起不到特别大的启示作用。
毕竟,渠道更新及品牌更新都是日本经历过的,现在日本消费市场新加入的要素是媒体的运营。而中日两国媒体运营两边情况也不一样,导致日本品牌不能直接借鉴中国品牌/日本品牌不能很好在中国发展,所以日本投资圈对日本在中国的DTC品牌还处于中立到负面的态度。不过我个人对中国的DTC品牌的期待是,比如把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快速对接到日本的品牌上这样的要素抽象出来和日本的创投圈对接,或许能产生很多价值。
明亮公司主编:现在国内,“快”比“好”可能更重要,新品牌都在抢节奏成为(品类的)领跑者,先给用户带来心智占领,后面的品牌超越的成本就会很高。所以,你们感觉日本的新品牌和中国的新品牌之间大的差别是什么?
东子:日本没有新品牌,这个是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