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RAM,可分为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和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
类型 | 作用 | 特点 |
---|---|---|
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储器) | 它是一种具有静止存取功能的内存,不需要刷新电路即能保存它内部存储的数据 | 优点是速度快,不必配合内存刷新电路,可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缺点是集成度低,功耗较大,相同的容量体积较大,而且价格较高,少量用于关键性系统以提率。 |
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储器) | DRAM只能将数据保持很短的时间。为了保持数据,DRAM使用电容存储,所以必须隔一段时间刷新(refresh)一次,如果存储单元没有被刷新,存储的信息就会丢失 | 必须刷新,后面衍生出DDR,DDR2,DDR3,DDR4 |
2.2 发展历程
但回顾内存容量的发展,从初KB到GB的跃进,从单条1GB到如今单条16GB或者32GB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初的时候,个人电脑和嵌入式系统对于功能的实现都比较简单,内存的容量和储存容量都比较小,只有64K到256KB,对于嵌入式系统上甚至更小。
对于个人电脑,个人电脑上是没有内存条的,内存是直接以DIP芯片的形式安装在主板的DRAM插座上面,需要安装8到9颗这样的芯片,容量只有64KB到256KB,要扩展相当困难,但这对于当时的处理器以及程序来说这已经足够了,直到80286的出现硬件与软件都在渴求更大的内存,只靠主板上的内存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于是内存条就诞生了。
对于嵌入式设备,例如我早开始接触的51单片机,内部就集成了ROM和RAM,空间很小。后来又接触到了MTK的芯片,像山寨时期比较流程的53系列的芯片,就使用到了nor flash,可以片上执行,随着时代的发展,35系列就引入了SDRAM,慢慢随着CPU的主频越来越高和对于RAM的容量要求越来越大,就慢慢的开始使用DDR。
那我们以PC的过程来讲解发展过程,由于代DIP的芯片难以扩展,而随着CPU的数据总线的宽度达到64bit,一根DDR就难以满足处理需要,所以就需要两根、4根,内存容量也有所增加,它的出现很快就替代了30pin SIMM内存,386、486以及后来的奔腾、奔腾Pro、早期的奔腾II处理器多数会用这种内存。
EDO DRAM【扩展数据输出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