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境外投资 ODI 备案的审核的深入解读
企业境外投资 ODI 备案的审核主要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深入解读:
境内企业运营情况审查:
盈利能力:企业应具备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这是审核的重点之一。通常用净资产回报率来衡量,一般要求净资产回报率高于 5%,越高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越有可能获得 ODI 备案的通过。
资产负债情况:资产负债率好低于 70%,较低的资产负债率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有足够的资产来支撑境外投资项目,偿债能力较强。
成立时间:境内企业通常需成立满一年以上。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因经营稳定性相对不足,可能无法提供完整的经审计财务报表以证明其具备持续经营和投资能力,一般较难通过审批,但部分地区对于实力雄厚、投资项目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成立企业可能会有例外情况。
经营范围:境内企业的经营范围应与拟投的境外项目具有匹配性或相关性。例如,若境内企业是一家制造业企业,其投资的境外项目也应围绕制造业相关领域,如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若经营范围与境外投资项目毫无关联,可能会引起审核部门对投资合理性和真实性的质疑。
经营状况:
股东背景:境内企业的股东或合伙人需资信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和违法违规行为。若股东或合伙人存在信用问题或曾有过违法违规的投资行为,可能会影响企业的 ODI 备案申请。
投资领域:审核部门会关注境内企业的投资领域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需求。例如,对于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境外投资,审核相对较为宽松;而对于一些敏感领域,如房地产、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审核则较为严格。
投资资金来源审查:
企业自有资金:如果是企业的自有资金作为投资来源,审核部门会重点关注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及银行账户流水,特别是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等科目。通过查看这些信息,确认企业的自有资金来源合法、稳定,且大额资金入账确实源自自身的日常经营。同时,还会要求企业提供账户附言、原始合同、发票等材料进行交叉复核,以确保资金的真实性。
企业借款:对于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得的资金,审核部门会仔细审查金融机构贷款合同,看其中是否对资金用途有相关约束性条款。如果贷款合同明确规定资金不得用于境外投资,那么该笔贷款就不能作为 ODI 备案的资金来源。此外,还会关注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贷款的风险情况。
募集资金:若投资资金来源于募集资金,如私募和公募基金等,审核部门会关注基金管理人及产品本身的合法合规性,包括是否取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出具的相关登记证明等。同时,还会审核公司章程、合伙企业协议等文件,以确保募集资金的使用符合相关规定和投资项目的需求。
权益性资产出资:对于企业通过出售房地产等资产获取的权益性资产出资,审核重点在于资产交易的原始凭证,如证券公司出具的股票买卖证明、证券账户交易流水以及资产交易的合同、评估报告等,以确认资产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境外投资项目审查:
新设主体:在境外投资新设主体的情况下,由于提交 ODI 备案申报时境外子公司可能还未注册或者刚刚注册尚未开始运营,监管部门通常要求境内主体提供详实可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详细阐述项目的背景、目标、市场前景、技术可行性、运营模式、盈利预测等内容,以证明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并购或增资存续主体:对于并购或增资存续中的境外主体,审核部门会关注该现存境外企业的尽职调查报告,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市场份额、行业地位、股权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会核实境内主体与境外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性,判断投资行为是否具备合理性并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
项目真实性:
资金去向与使用计划:境内企业需要提供资金出境后的具体使用计划,确保资金流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境外投资活动,不存在抽逃资金、涉嫌洗钱、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等情形。审核部门会对资金的使用计划进行严格审查,包括资金的分配、使用进度、预期效果等方面。
项目合规性与政策导向:审核的终落脚点是项目本身是否符合国家整体的经济安全利益及产业政策导向。对于符合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能够促进国内产业升级、获取先进技术和资源等的项目,会得到支持和鼓励;而对于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威胁、违反国际规则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将不予通过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