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检测标准(如产品标准、行业规范)判定缺陷是否合格,核心判定依据是 “缺陷尺寸限值”:
裂纹:任何长度的裂纹均判定为不合格(除非标准特殊允许,如轻微表面裂纹可打磨修复后复检);
未焊透 / 未熔合:长度>10mm 或深度>焊缝厚度 10%(且>2mm)时不合格;
夹渣 / 气孔:单个尺寸>3mm,或密集缺陷(每 100mm 长度内>3 个)时不合格;
咬边:深度>0.5mm 或连续长度>100mm 时不合格。
标准
磁粉焊缝探伤的所有项目均需依据国家 / 行业标准执行,常见核心标准包括:
GB/T 15822-2022《磁粉检测》(共 3 部分,涵盖方法、设备、材料)
JB/T 4730.4-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4 部分:磁粉检测》(针对压力容器、锅炉等承压设备焊缝)
GB/T 3323-2022《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检测》(虽为射线检测标准,但部分焊缝缺陷判定限值可参考)
AWS D1.1《美国钢结构焊接规范》(国际通用,针对钢结构焊缝的磁粉检测要求)。
三明构件焊缝探伤检测

准备工作:在进行钢管磁粉焊接探伤检测前,需要对设备和环境进行准备,确保能够顺利进行检测工作。检查磁粉颗粒的质量和细度是否符合要求,确认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是否正常,保证检测场所的环境条件良好,避免外界因素对结果产生干扰。
设备校准:在钢管焊缝探伤检测前,需要对设备进行校准以保证准确性。校准包括对磁场强度的调整,磁粉颗粒的喷撒均匀度以及观察图像的清晰度等方面。只有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得到可信的检测结果。
施加磁场:在进行钢管磁粉焊接探伤检测时,需要施加一个恒定的磁场。磁场的强度和方向需要根据具体的焊缝类型和尺寸来确定。通常情况下,磁场的强度越大,能够检测到的缺陷就越小,但也会增加检测成本和难度。
喷撒磁粉颗粒:在施加磁场后,需要在钢管焊缝表面均匀喷撒磁粉颗粒。磁粉颗粒一般为铁粉或其他具有磁性的细小颗粒,它们会在磁场的作用下附着到焊缝表面,并形成磁粉堆积。这样,一旦焊缝存在缺陷,磁粉颗粒会聚集在缺陷处形成磁路闭合,从而便于观察和检测。
观察和记录:在喷撒完磁粉颗粒后,可以通过裸眼观察或使用放大镜等工具来检测钢管焊缝的情况。观察时需要注意磁粉颗粒的分布情况、颜色变化以及是否存在明显的聚集和闭合现象。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以作为后续评估和分析的依据。
构件焊缝探伤检测报告

先进行外观检查(目视 + 直尺,排查明显变形、焊缝焊瘤),再开展无损检测(MT 优先检测表面,UT 跟进内部);
对发现的缺陷,用记号笔标记位置(如 “立柱 2,距地面 3m 处 T 型焊缝,裂纹长 8mm”),拍摄缺陷照片(含标尺,便于尺寸判定),记录检测数据(如 UT 缺陷波幅、深度)。
缺陷处理:
表面裂纹:打磨至裂纹完全清除(打磨后需 MT 复检,确认无残留),若打磨深度>3mm,需补焊(采用与母材匹配的焊条,如 Q235 用 E43 型焊条);
内部未熔合 / 夹渣:若缺陷尺寸超标准,需采用碳弧气刨清除缺陷,补焊后 **** UT+MT 复检;
螺栓裂纹 / 扭矩不足:裂纹螺栓立即更换(新螺栓需与原规格一致),扭矩不足螺栓重新拧紧并复校扭矩。
复检与报告:
所有缺陷处理完成后,对处理区域 **** 复检,确保无新缺陷;
出具检测报告(含检测部位示意图、缺陷记录、处理结果、),报告需经检测人员、审核人员签字,加盖 CMA/CNAS 资质章(若需第三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