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业务风险水平划分、资质类别及业务适配指南
一、无人机业务风险水平划分依据
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基于危害严重性(动能、潜在影响范围)和危害可能性(运行场景、环境复杂度)两大核心因素,将无人机业务风险划分为开放类、特定类、审定类三级,风险等级依次递增。
开放类

风险特征:低风险,运行场景简单,与有人驾驶航空器隔离。
典型场景:
农业植保(农药喷洒、作物监测)
测绘巡检(地形测绘、工程监测)
航拍摄影(影视制作、活动记录)
物流配送(小件货物视距内配送)
限制条件:
飞行高度≤120米,远离人群30米以上;
禁止在人口密集区、机场、军事区等禁飞区飞行;
无人机需实名登记,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如电子围栏、避障功能)。
特定类
风险特征:中高风险,运行场景复杂,需与有人驾驶航空器共享空域。
典型场景:
城市物流(无人机快递配送)
电力巡检(夜间电力线路、石油管道巡检)
应急救援(灾区物资投送、失踪人员搜索)
科研活动(气象探测、地理研究)
限制条件:
需配备远程ID、ADS-B等设备,通过适航审查;
操控员需持CAAC超视距执照,安全管理人员需具备航空安全管理经验;
需制定详细风险缓解措施、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投保第三方责任险(保额≥500万元)。
审定类
风险特征:高风险,涉及公共安全或国家利益,需全面审定。
典型场景:
载人飞行(载人无人机试运行)
超视距物流(跨区域、长航时货物运输)
边境巡逻(国家安全相关任务)
限制条件:
需通过民航局全面审定,包括运营人资质、航空器适航性、人员培训、运行规范等;
配备高可靠性通信、导航、监视设备;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9000认证)。
二、资质类别与开放资格的区别
维度 开放类 特定类 审定类
风险等级 低风险 中高风险 高风险
适用场景 视距内飞行、适飞空域、非人口密集区 管制空域、人口密集区、复杂环境 涉及公共安全、国家利益的任务
监管要求 实名登记、基础资质(如AOPA/UTC证书) 远程ID/ADS-B设备、适航审查、超视距执照、应急预案 全面审定(运营人资质、航空器适航性、人员培训、运行规范)
成本与周期 周期短(1-3个工作日)、成本低 周期较长(1-3个月)、成本较高 周期最长(6个月以上)、成本最高
典型业务 农业植保、测绘、航拍、物流配送(视距内) 城市物流、电力巡检、应急救援、夜间作业 载人飞行、超视距物流、边境巡逻
三、如何判断业务需申请哪种资质?
根据无人机类型与运行场景
轻型/微型无人机(空机重量≤4kg):
若用于低风险场景(如个人娱乐、农业植保、测绘),无需申请运营合格证,仅需实名登记;
若用于经营性活动(如商业航拍、物流配送),需申请开放类资质。
中型/小型无人机(空机重量4-15kg):
若涉及超视距飞行、进入管制空域或高风险作业(如物流配送、电力巡检),需申请特定类资质;
若用于载人飞行、超视距物流等特殊任务,需申请审定类资质。
根据业务风险等级
低风险业务(如农业植保、测绘、航拍):
选择开放类资质,需满足基础安全管理制度要求。
中高风险业务(如城市物流、电力巡检、夜间作业):
选择特定类资质,需配备远程ID、ADS-B等设备,通过适航审查,并制定详细应急预案。
高风险业务(如载人飞行、超视距物流、边境巡逻):
选择审定类资质,需通过民航局全面审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合规要求

经营性活动:
涉及商业盈利的业务(如航拍服务、物流配送、电力巡检)必须申请对应资质;
非经营性活动(如个人娱乐、科研试验)可能无需申请资质,但需遵守空域管理规定。
空域使用:
每次飞行前需通过UOM平台申请空域,确保符合禁飞区、管制区规定;
特定类、审定类业务需提前申报航线,并提交三维航线规划图。
四、关键注意事项
资质有效期:开放类与特定类运营合格证有效期均为2年,需在到期前3个月提交续期申请。
飞行记录留存:飞行日志需保留至少3年,以备监管部门核查。
违规处罚:
未持证运营最高可罚50万元;
超范围运营可吊销执照,并纳入行业黑名单。
外资限制: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港澳台资本视为外资),需提供外商投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