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租赁公司与融资租赁公司同业不同管
国家在产业划分上,金融租赁与融资租赁本没有区别,但在具体的监管上还是有所区分。
监管部门对金融业的管理,不同业态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对融资租赁业的监管也是这样。
金融租赁公司归属银保监会监管,以非银行金融机构身份,在金融业务许可的情况下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公司归属地方金管局作为“类金融”机构监管,企业不在“金融机构”名单内,拿不到《金融经营许可证》。
融资租赁企业一直要求纳入金融业,希望与金融租赁公司享有同等政策待遇(同工同管)。可至今并没看到他们在金融许可和税收政策上,与金融租赁公司享有同等的金管政策待遇。
2、做直租还是回租未设监管指标
至于融资租赁公司整改后是否做物的租赁业务,还是“类信贷”业务,从监管文件上看并不是很清晰(未设立直租、回租比例的监管指标),基本上还是沿着监管信贷机构的思路对融资租赁实行监管指引。尽管从营业范围内做了限定,但对行业是否回归租赁主业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这或许有他们的考量。
若监管部门强令租赁公司行**“以钱生钱”的租赁资产,业务都转型在“新增物件”的租赁上,大多数融资租赁公司因自身条件不够(做回租的人才多,做直租的人才少)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监管指标。
监管层对金融租赁公司在回归主业这方面并没见特别的要求(至少从监管政策和业务指导上没看出来),给出的营业范围似乎比融资租赁公司更宽泛一些,享受的税收政策待遇更多一些。
3、保留一些金融业务
《指引》中允许融资租赁企业开展“接受租赁保证金”、“转让与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这些都是具有金融性质的投融资业务。并不是“类金融”企业就不能做金融业务。
三、融资租赁未来路在何方
世上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融资租赁业的出路在何方,还要自己闯。
(一)对租赁未来的悲观与乐观
面对疫情和强监管,业界有两派人,一种是乐观派,另一种是悲观派。
1、悲观者观点
悲观者认为,年前监管部门打算对融资租赁业实行强监管,对业界来说就是一个要命举措。
如今强监管落地无商量,加上从全球看,疫情好转暂时望不到头。出资人断供资金,承租人断还租金,类信贷的租赁市场萎缩。要开展业务,没钱、没人、没资源,干是找死,不干是等死。恐怕只有退出或被退出这个领域的可能。
2、乐观者观点
融资租赁业算上这次经历了三起三落。每次都顽强地生存且发展起来。在悲观人眼里是看不见前途,在乐观人眼中依然是充满希望。
乐观者认为融资租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遇到困难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坚持租赁本源,注重本的研究,认真管控经营风险,规范租赁运作,培养与开发适合融资租赁的产业。市场会有的,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也会认可。
3、观点不同有其因
乐观和悲观实际上与企业之前的经营状态有关,与企业的基因(控股股东)相关。经营特点符合融资租赁客观规律,又有实力的股东支持,自然不惧艰难,对未来充满乐观情绪。
(二)脱离主业前因后果
现在我们喊融资租赁回归本源,似乎脱离主业有点远。可当时融资租赁业的“出轨”似乎也有正当理由。
之所以融资租赁脱离主业还这么火爆,不是监管没经验就是有意放之。毕竟自融资租赁第三次腾飞起,租赁业的经营主导权在监管层(允许银行独资入股、参股金融租赁公司),业界基本上没什么话语权。没有监管部门的默许,他们也不敢胡来。
1、存在就是合理
尽管许多方面对融资租赁当前的业态颇有微词,但“存在就是合理”不能说全无道理。至少有“阶段性”道理。至于是否合法、合情就另当别论了。
这里不是在给行业脱离主业找借口,而是在新的长征路上,借鉴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扬长避短,以便更好地重走长征路。
(1)融资租赁引入中国初创阶段,解决了国家急需的外汇资金、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按照当时国家政体还在“金融管制(不是监管)”的计划经济时期。租赁公司没有“金融牌照”却从事带有“信贷”性质的融资租赁业务,显然不合当时的法律。但经过业界努力,终还是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在不断改革中补齐法律法规上的短板。
(2)融资租赁业第三腾飞起步于2007年,监管部门允许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重起步阶段,这些租赁公司大多以“回租”的方式做着“类信贷”业务。这显然有悖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国家对融资租赁的政策,时任国家总理兼人行行长朱镕基要求银行撤出融资租赁业。
可曾记得,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海啸突袭,当时对中国的金融系统冲击极大。那时中国还处于“信贷规模管制”阶段。租赁的“类信贷”功能突破了信贷规模的限制,解决了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央企)资金难的问题,及时发挥了救市的作用。融资租赁业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金融海啸时国外一些别有用心人鼓噪“中国即将崩溃,外资疯狂外逃”。关键时刻大量中外企业携巨额资金组建新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扩大了外资进入中国的规模,带动了其他领域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投资,粉碎了“中国崩溃论”带来的**影响。
(3)融资租赁进入中国近30年时,认知融资租赁的人依然很少。甚至起码的“租赁”常有人念成“租凭”、“租贷”或“租货”。更不用说了解融资租赁的内涵。
融资租赁第三次起步后,租赁资产规模呈几何爆炸似增长。尽管绝大部分是“类信贷”资产,但人们对学习、认识融资租赁的热情在历史上是空前的,社会上对融资租赁的认知(尽管有些是**的)是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