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都相同的前提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越强,实际通信距离也就越远。许
多高频工程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实验室(屏蔽网房)内测试,调幅系统与调频系统的发射功率和接
收灵敏度都相同时,在实际环境中测试时,调频系统的通信距离往往是调幅系统的若干倍,特别是当
环境干扰严重时,调幅系统根本就不能通信,而调频系统仍能保持较远的通信距离,原因是调频系统
的抗干扰能力要比调幅系统强得多。
相对而言,调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优于调幅系统,而窄带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优于宽带系统,因此,
在发射功率及接收灵敏度相同的前提下,带宽越窄,通信距离也越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实际通信环境中,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距离
主要取决于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走线长度约1000um长度,IC设计中已是较长走线,将其等效为一段短接线很可能不合理,需要依据工作频率判断用哪种模型进行走线分析;
时钟频率6GHz,上升沿非常陡峭,在频域上,信号能量越来越集中在基频的奇次谐波频点(3、5、7、9…),我们在分析时尽量要考虑这些频点的信号质量,因为谐波信号质量的恶化会导致时钟上升沿不够陡峭,引起时钟同步混乱等问题。下面分析中我们关注到5次谐波,分析基频、3、5次谐波在走线上的传输状态。
可以调整 T-coil 相关参数值:上面局限性中提到了,在高频时 X 节点的 S21 受到 L 和 K 的
影响,我们可以尝试调整 L 值来进行验证,一般可以保持 K 不变,来调整两个电感量,
我自己认为,两个电感调整,应该 L1 小点, L2 大点,但是要保证互感 M 不变(通过公式
M=K/sqrt(L1*L2)进行判断的), L1 小点,则高频时感抗会小, S21 恶化会缓慢。
也可以按照 7.3 分析那样,尝试调整 L(L1=L2=L),观察 S21 的改善情况,对于 L 调
整时 S11 的恶化,可以调整 CB 进行补偿,毕竟 S21 对 CB 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