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则认为,东南亚纺织出口的基数偏低,产业结构不是很健全,棉花等原料要依赖进口,生产规模、产业水平、原材料成本方面和中国还有差距,因此订单转移影响有限。
“寒气”逼近中小企业,大公司还能“扛”
近期,中国贸促会针对500多家企业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当前面临着物流慢、成本高、订单少等主要困难,62.5%的企业表示,订单不稳定,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市场低迷、消费意愿不足,使得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获取订单的难度增大。
而另一方面,订单量和出口额的增加,并不直接关联企业利润。上述纺织外贸企业老板对财联社记者说,即使订单量有保证,企业利润仍被多个因素蚕食,“出口日本的纺织订单,首先面临日本汇率的波动,再加上日本商店基本上不涨商品价格,这一部份损失就由日本贸易商、中国贸易商、中国工厂三方承担了,所以我们今年利润下降特别明显,再加上原料价格普涨,包括电费,蒸汽费等上涨很厉害。我们的产品净利率预估至少下降2-3个百分点。”
服装业代工申洲国际(2313.HK)在2022年半年报告中也提到,上半年出口增长包含了原料涨价引起的价格上升因素,并不能全部归因于出口量的增长。
上述业内人士则进一步称,有资本实力的公司将产能向东南亚转移,通过产业链布局有效控制成本,但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只能“有订单就接,没订单就停工”。这意味着,行业淘汰在加速。
相比生存艰难的中小企业,企业靠布局东南亚产能及中长期大客户合作,目前订单相对稳定。财联社记者了解到,华利集团(300979.SZ)上半年前三大客户的订单保持同比增长,目前客户的下单节奏没有发生变化,产能爬坡顺畅,印尼及越南新产能将于2023上半年陆续释放;健盛集团(603558.SH)在越南的产能利用率提升至饱和状态,推动了无缝业务的量增,目前Q3、Q4接单情况较为乐观。
“欧美市场的通胀对终端消费的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鲁泰A(000726.SZ)证券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到12月底或明年初时,市场会开始反应,现在我们也不确定。对今年全年订单基本不会(有很大影响)了,我们三季度订单环比稳定,到11月的(面料)订单都接好了,圣诞季的服装订单已经在出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