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公庙是民间信仰的统称,和所有的庙宇一样,涵纳了人、事、物的地方,不同的是,庙宇所涵纳的是与宗教活动紧密相关的人、事、物。虽然建筑的形状构成了庙宇的直观体现,但宗教的文化符号和气息才是其真正的特质所在,庙宇在本质上是一个通过宗教活动相互沟通的地方。神庙是指供奉民间信仰中特定神祇的庙宇,如大理石土地公庙、龙神庙、社公庙,石雕山神庙、伯公庙等。很多民间庙宇供奉的神明虽然出自制度性宗教,但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化了,民间庙宇和其他传统建筑一样,在建筑材料上以石材为主,在建筑思想上则“不求原物长存” ,庙宇的建筑特征使其必然面对着周期性重修的问题,但是,除了物质特性之外,特定的信仰观念才是左右庙宇重修的更重要的因素。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民间庙宇的社会生命旺盛与否,取决于其间供奉的神祇是否灵验,一座庙宇中的神祇越是灵验,就会吸引越多的信众,得到的重视程度。石材伯公庙周期性得重修,除了自然毁损之外,也经常遭到毁损,诸如“反迷信”、“破四旧”等社会运动而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表面上来看,新时期的庙宇重修似乎是民间信仰复兴的直接后果,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很多学者都把理论目光集中到民间信仰的复兴上。民间传统的重建与民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民间信仰成为发展的象征,并且与社会、经济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石材土地公庙 宇的重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能直接地体现民间信仰的复兴,更重要的是因为民间庙宇重修伴随着不同文化因素和社会力量的延续与互动,由此成为推动民间信仰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