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Malawi),简称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是内陆国家,被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赞比亚三国包围,国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1760万(2019年)。马拉维得名于境内的马拉维湖,该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面积3万平方公里,湖水深可达700多米,有很多世界的淡水鱼种类。
马拉维是世界不发达国家之一,严重依赖国际援助。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包括:烟草、咖啡、茶叶、棉花、甘蔗。其中烟草是其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相关行业吸收了全国70%的劳动力就业,同时烟草也是马拉维大外汇来源,占全国外汇收入的60%,主要销往欧洲。
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地形狭长,处于南纬9.8至17.5°,东经33至36°之间。北与坦桑尼亚接壤,东、南与莫桑比克交界,西与赞比亚为邻。马拉维国土总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马拉维具有多样化的地形特征,全境分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脉四个自然地理区。其大特色是马拉维湖的槽谷及其两侧的高原。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境内多高原,西部高原平均海拔1500~2400米,东部高地平均海拔1000米。从区域上看,马拉维地形主要有三种:北部区域多山,高峰超过3000米,并形成起伏不平的尼卡高原和山崖、山谷和斜坡形态各异的维非亚高原;中部区域主要是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区域除松巴高原外大多数是低地,但位于南部姆兰杰的萨皮图瓦山海拔3013米,为全国高峰。
马拉维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分三个季节:5~8月为凉干季节。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5~18℃,裂谷地区平均气温为20~24.5℃,冷月份是7月,高气温为22.2℃,低气温为7℃。雨季从11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年降雨量为90%发生在这一季节。在雨季,马拉维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760~1015毫米,一些高原地区降雨量超过1525毫米,特别是姆兰杰山东面迎风坡降雨量高达2150毫米。
矿藏有煤、铝矾土、石棉、石墨、磷灰石、铀、铁矿等。2005年矿产收入增长52.1%。2006年在北部探明了储量为11600吨的高品质铀矿。马拉维属于矿产极不丰富的非洲国家之一,分布不均匀,由于国内交通不便,增大了开采难度。
马拉维为农业国,全国约86%人口从事农业,经济十分落后,是联合国确定的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援。主要种植烟草、棉花、玉米等,是非洲主要烟草生产国之一,烟草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70%。其白肋烟(Burley),在世界烟草界享有声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马政府推行私有化和脱贫计划,但因西方指责马吏治腐败并冻结援助,经济发展受阻。宾古·穆塔里卡上台后,努力改善同西方关系,西方逐步恢复援助,经济形势趋于好转。2005年起实施“增长与发展战略”,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由于政府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实施农业补贴计划,马连续多年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经济增长率连续6年超过7%(2005年至2010年)。2011年上半年,马发生外汇和燃油短缺危机,并引发全国性示威游行和骚乱。2012年4月,乔伊斯·班达就任总统后,同西方缓和关系,着力争取外援,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马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由于班达政府曝出“现金门”丑闻并持续发酵,西方传统捐助方纷纷暂停向马政府提供预算支持,经济再次面临严峻挑战。2014年,彼得·穆塔里卡上台后,加大改革力度,出台政策举措吸引投资,促进贸易,经济保持相对稳定。但2015年以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旱涝灾害频仍,传统产粮区损失严重,对马粮食生产及经济发展冲击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