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媒公司的获客主力是 KOL、网红、独立策划师,这类合作方大多无法提供合规发票:
像顾总合作的美妆 KOL,很多是个人身份运营,没有工商注册,要开发票只能去税务局代开,还得额外承担 20%-30% 的个税,会提出 “加 15 个点才开票”,传媒公司为了控制成本,往往选择暂时不要票;
独立策划师、摄影师承接项目时,更愿意走私人转账,以 “工作室还在筹备”“下个月再开票” 为由拖延,等到年底核算,这些款项就成了无票成本;甚至有些小网红为了,会分收入,只给部分金额开票,剩下的用 “粉丝打赏”“私下返利” 等名义结算,完全无法纳入成本抵扣。
二、活动执行 “外包链条长”,小服务商无票率高
传媒公司做线下活动(如品牌发布会、展会搭建)时,要对接多个小服务商,缺票问题集中爆发:
像顾总支付的 140 万活动执行费,可能拆分给搭建队、礼仪公司、设备租赁商,这些小团队多是 “夫妻店” 或个体户,没有完整的财务体系,要么开不了票,要么开了票也得加 8-10 个点;
临时雇佣的兼职人员(如活动引导员、摄影师助理),报酬多是现金或微信转账,无法取得发票,这笔支出只能靠员工找其他票据抵扣,很容易产生税务风险;
活动中的零星支出(如打印物料、购买饮用水),为了图方便从附近便利店、小印刷厂采购,对方多只给收据,不给增值税发票。
三、内容创作 “隐性成本多”,难归集且无票传媒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内容创作,很多隐性成本无法体现在发票上:
1、为了制作优质内容,可能购买版权图片、字体授权、音乐素材,部分小众版权平台是个人运营,只能提供电子收据,无法作为进项抵扣;
2、拍摄短视频、宣传片时,租用的场地(如民宿、咖啡馆)、道具,房东或商家不愿承担税费,不肯开具租赁发票,只能用 “场地服务费” 等模糊名目打白条;
3、内容推广中的 “人情成本”,比如请行业媒体编辑、平台运营吃饭沟通资源,这笔招待费要么没有发票,要么发票抬头不对,无法纳入合规成本。
四、营销推广 “线上化分散”,小额支出难开票传媒公司的线上推广支出零散,且多无票:
1、在垂直社群、朋友圈投放广告,合作方多是个人群主或微商,收费后只能给手写收据,无法提供合规发票;
2、找小型 MCN 机构合作推广,对方为了少缴税,会将服务费拆分为 “咨询费”“服务费” 等,只开部分金额的发票,剩下的用私人账户收款;
3、参加行业展会、论坛时,支付的展位费、赞助费,部分主办方是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开具 3% 的普票,甚至无法提供发票,影响进项抵扣。
五、财务流程 “重业务轻管理”,票据跟踪滞后很多传媒公司把重心放在业务拓展上,财务流程松散,加剧了缺票问题:
1、业务部门签合同前,没和财务确认合作方的开票资质,比如市场部找 KOL 合作时,没核实对方是否能,付完钱才发现拿不到票;
2、财务没建立 “缺票预警机制”,平时不跟踪未开票款项,直到年底汇算清缴才发现缺票,此时再找合作方补开,对方要么已失联,要么拒绝补开;
3、像顾总的财务小苏,因忙于核对活动报销,没及时跟进 KOL 和执行公司的开票情况,等到核算时才发现 400 万缺票,错过了补票的zuijia时机。
传媒老板该怎么破局?顾总的解法很典型 —— 注册 1 家小规模公司(如 “星禾文化服务部”),承接 KOL 推广、活动执行等缺票业务,申请 0.5% 企业所得税核定,既不用再跟合作方 “扯皮要票”,又能把综合税负压到 3% 以内。
如果你也是传媒老板,不妨对照上面 5 个原因,看看自己的缺票主要来自哪个环节:是 KOL 合作多,还是活动执行杂?是内容创作隐性成本高,还是财务流程乱?把这些情况告诉我,就能针对性设计解决方案,避免再出现 “年底缺票慌”。解决成本进项问题,直接来找邓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