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水瘪子”病已成为河蟹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省等地的河蟹主养地区,其发病情况和流行范围呈扩大之势,发生的比例之多、涉及范围之广,给河蟹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引发了业界强烈的反响。
“水瘪子”在河蟹养殖的全年均有发生。“水瘪子”的具体症状为:外观发暗,头胸甲腔积水,部分头胸甲畸形(向上凸起),全身组织水肿,外壳发软(手指轻捏即下陷);大多空肠,肝脏萎缩、发白、发灰、发红甚至糜烂,肝胰腺萎缩的实质是腺管萎缩;黑鳃,细菌分离发现菌量很大(以气单胞菌为主)。
关于 “水瘪子”的形成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人们已经有许多种推测,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1、长期慢性中毒,肝脏受到伤害,河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受到影响,然后出现“水瘪子”的症状。比如有些地区用农药清塘,处理不好便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2、气泡病。以小型藻类为主和蓝藻多的池塘以及青苔、地皮多、以水韭菜为主的池塘,高温期溶氧变化大,易发气泡病,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肝组织之后引起全身性细菌感染。
3、苗种原因。种质不良导致蟹发育上存在“先天不足”,表现为同一来源的苗种在收获时有集中发病的规律,先是有“拉黄”(排泄肝脏)的症状,之后就形成“水瘪子”。
4、细菌和寄生虫病。这种说法认为致病病原是细菌(弧菌等)、寄生虫(微孢子虫),河蟹感染细菌、寄生虫,然后肝脏病变、坏死,最后出现“水瘪子”的症状。
5、营养因素。蟹苗塘喂料跟不上、营养不足,肝脏代谢出了问题形成肝胰腺萎缩。
“水瘪子”病原因复杂,实践中很难做到对症下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因此的办法就是预防,增强河蟹自身体质、提高其抗病力、尽量降低其爆发几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损失。5月份是水瘪子容易形成的季节,养殖户务必要做好防护措施。
上海海洋大学杨先乐老师曾说过,河蟹“水瘪子”病的控制核心在提升河蟹自身的健康水平,并提出了以下的控制方案:增强河蟹的抗逆性、保肝护胆、使用免疫增强剂等,另外也要把好苗种关,苗种尽量用当地苗,下塘前进行消毒和抽检,弱苗、病苗坚决不下塘,并选择适当的养殖密度。
胆汁酸在水产动物的保肝护胆方面发挥着显著的功效。在河蟹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有效提高肝胰腺、肠道的总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陈晴等2017),提高肝胰腺和肠道对蛋白和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胆汁酸可以修复肝脏损伤,增强肝脏功能,促进肝脏解毒排毒,减轻毒害毒害物质对肝脏的损伤。总而言之,胆汁酸的添加对于维护河蟹肝脏的健康、增强河蟹的免疫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