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尺寸
检测目的:确保锯条长度、宽度、厚度及齿距等关键参数符合标准,保证与锯架适配性及切割效率。
检测方法:
· 工具:游标卡尺、千分尺、齿距规。
· 测量内容:
o 总长度(标称值如300mm±2mm);
o 宽度(如12.5mm±0.2mm);
o 厚度(如0.65mm±0.03mm);
o 齿距(分粗齿1.8mm、中齿1.4mm、细齿1.0mm,允许偏差±0.05mm)。
判定标准:
o 长度偏差≤±0.5%,宽度/厚度偏差≤±3%;
o 齿距均匀性误差≤±5%(相邻齿距差异)。
2. 形状公差
检测目的:验证锯条的直线度、平面度及齿形几何精度,确保切割平稳无偏摆。
检测方法:
· 直线度:将锯条平放于检测平台,用塞尺测量最大弯曲间隙(≤0.3mm/m);
· 平面度:平台配合塞尺检测,间隙≤0.2mm;
· 齿形公差:投影仪或齿形样板检测齿高、齿倾角(如齿倾角6°±1°)。
判定标准:
o 直线度超差或齿形不规则直接判为不合格。
3. 硬度
检测目的:确保锯条材料硬度适中,兼顾锋利度与韧性,防止崩齿或断裂。
检测方法:
· 仪器:洛氏硬度计(HRC),测试部位为齿尖及锯背中部;
· 标准:
o 齿部硬度:62~66 HRC(高硬度保证切割锋利);
o 锯背硬度:45~50 HRC(韧性支撑,防止整体脆断)。
判定标准:
o 任一区域硬度超出范围即不合格。
4. 弯曲性能
检测目的:测试锯条抗弯能力及弹性恢复性能,评估实际使用中的抗变形能力。
检测方法:
· 三点弯曲试验:将锯条两端固定,中点施加力使其弯曲至半径R=200mm,保持10秒后卸载;
· 弹性恢复:测量残余变形量(≤0.5mm);
· 韧性测试:反复弯曲至断裂,记录循环次数(≥5次无断裂)。
判定标准:
o 残余变形超限或断裂前循环次数不足则不合格。
5. 表面质量
检测目的:检查表面缺陷,防止因裂纹、锈蚀等导致断裂或切割质量下降。
检测方法:
· 目视检查:无裂纹、毛刺、氧化皮或明显划痕;
· 放大镜辅助(10倍):齿尖无崩缺、卷刃;
· 表面粗糙度:Ra≤1.6μm(切割面需光滑减少摩擦)。
判定标准:
o 单面允许≤2处轻微瑕疵(长度≤1mm,不涉及齿部);
o 齿部缺陷直接判废。
关键判定依据
1. 材料要求:
· 材质为高速钢(W6Mo5Cr4V2)或低合金钢(50CrV),需淬火+回火处理。
2. 功能分级:
· 粗齿:切割软木、塑料;细齿:金属薄板、硬质材料。
3. 安全冗余:
· 弯曲试验需通过1.5倍标称载荷测试,确保意外过载下的安全性。
注意事项
· 测试环境:温度20±5℃,湿度≤70% RH,避免温度影响材料性能;
· 维护建议:切割后清理碎屑,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环境;
应用警示:禁止超规格使用(如细齿锯条切割厚金属)。